医学模式与健康观

发布时间:2025-02-18 08:02:48浏览次数:12
  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科技现代化,越来越多的医学科学技术成就阐明了社会因素对健康与疾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社会医学的兴起,是医学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标志,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社会医学  第一节 绪 论    社会医学的性质  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医学和健康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制定相应的社会策略,保护和增进人群的健康。  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知识基础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方面是医学科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  另一方面是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等。社会医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   患者所处的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  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医疗服务因素  模式的影响  1.对临床工作的影响  临床医学要求医生了解疾病的同时,还应从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状态出发,对患者所患的疾病进行全面分析和诊断,从而制订有效的、全面的治疗方案。  2.对预防工作的影响 许多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奏效与否,社会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用“社会大卫生”观念指导防制工作,需要全社会多部门参与,同时也进一步明确预防医学事业本身就是社会事业。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预防医学从生物病因为主导的预防保健扩大到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预防策略和措施,从而更全面、有效地提高防制效果。  3.对卫生服务的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对卫生服务的影响可归纳为四个扩大,即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  4.对医学目的的影响 在生物医学模式下,医学以治疗为主,以治愈为目的。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应该是有节制的、谨慎的、社会可承受的、经济上可支撑的、公正和公平的医学。因此,医学目的或者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的医学优先战略是:确立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解除疼痛和疾苦;治 疗疾病和对不治之症的照料;预防早死和提倡安详地死亡。  5.对医学教育的影响 建立以人为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融会贯通,人文科学与医学交叉的开放式医学教育体系。开展社会实践第二课堂,让医学生接触人群,认识社会,学会社会诊断和提出社会治疗处方,从而培养出一大批“五星级医生”,即卫生服务的提供者、诊疗方案的制订者 、 健康教育的指导者、社区卫生的领导者和卫生事务的协调者。  健康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与疾病的相对概念:所有生物体都会患病,都要经历生长、老化和死亡的过程。因此可以将健康与疾病视为一个连续不断的统一体或者分度尺。良好的健康在一端,死亡在另一端,每个人都处于健康和疾病这个连续的统一体之间的某一位置,而且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  健康观是建立在一定医学模式的基础上的,是对健康与疾病的本质认识,并随着医学模式演变而转变。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亦称 “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衰老、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均属于亚健康状态范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感到身体或精神上不适,如疲乏无力、精神不安、头痛 、 胸闷、失眠、食欲减退等,但经各种仪器和实验室检查都没有阳性结果。  不同的健康观  1.消极健康观 以传染病的发生、变化和转归的关系为依据的健康疾病观,这种“没有病就是健康”的观点被称之为消极健康观,是生物医学模式健康观的体现。  2.积极健康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某些退行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复杂,往往表现为多因单果和多因多果的疾病形式,从而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根据此定义,健康可以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    【例题】下列不属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条件是  A.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  B.医学社会化  C.医学学科外部延伸   D.健康需求提高  E.医学学科内部融合『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条件包括: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医学社会化、健康需求提高、医学学科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例题】下列属于综合健康医学模式中环境因素的是  A.吸烟  B.乐观情绪  C.社会地位  D.药物滥用  E.遗传疾病『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社会地位属于环境因素。  【例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哪些医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A.临床工作  B.预防工作  C.卫生服务工作  D.医学教育工作  E.以上都是『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工作、预防工作、卫生服务工作和医学教育工作都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例题】“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指导产生这种认识的医学模式是  A.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B.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C.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D.生物医学模式  E.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认为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  【例题】“没有疾病和症状就是健康”的观点属于  A.神灵主义的健康观  B.自然哲学的健康观  C.恩格尔医学模式的健康观  D.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  E.整体医学模式的健康观『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没有疾病和症状就是健康”的观点属于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  【例题】按现代医学模式的观念,影响人类健康最大的因素是  A.环境因素  B.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  C.生物遗传因素  D.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按现代医学模式的观念,影响人类健康最大的因素是生活方式及行为 因素。  【例题】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体现在:所重视的影响人健康的因素是  A.心理因素  B.生物因素  C.社会因素  D.生态因素  E.遗传因素『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生物医学模式重视的影响人健康的因素是生物因素。  【例题】我国现阶段的医学模式是  A.生物医学模式  B.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C.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阶段  D.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E.社会医学模式『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我国现阶段处于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阶段。     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是:  社会卫生状况  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  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1. 社会卫生状况   社会医学以群体为对象,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寻找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发现健康高危人群和弱势人群,确定防治工作的重点,对社会卫生问题作出社会医学的“诊断”。  2. 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   研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因素、人口发展、生活劳动条件、医疗保障制度、行为生活方式及医疗卫生服务等众多社会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健康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对现有的社会卫生问题进行社会病因学分析,为制定社会卫生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社会卫生策略及措施   针对存在的卫生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即提出社会医学的 “处方”。包括卫生发展的战略与策略、目标与指标、政策与措施,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科学组织卫生服务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改善卫生服务公平和效率,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综合性策略与措施。  社会医学的任务  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可以概括为:  1.通过社会卫生状况调查,掌握社会卫生状况及人群健康状况,分析人群健康水平及其变动规律;  2.发现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重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作用;  3.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策略和措施,为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包括为政府管理和决策部门制定工作方针政策;  4.确定卫生工作重点,科学组织卫生服务,加强卫生监督和评价。  还应该通过研究全球卫生状况及发展规律,了解世界各国面临的社会卫生问题及全球卫生策略,并借鉴世界各国卫生事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  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有下列 4 项:  1. 倡导积极的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WHO 提出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上述定义表明,应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的角度维护和促进健康。伴随着积极健康观的出现,一个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替代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  2. 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社会卫生状况包括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两部分。通过系统分析社会卫生状况的现状、特征、变化及演变趋势,分析社会经济、卫生政策、卫生资源、卫生服务以及行为生活方式对 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发现社会卫生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可通过国际间的比较研究,找出我国社会卫生状况存在的差距,从而进一步提出改善和提高社会卫生状况的策略和措施。  3. 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   通过发现社会卫生问题和分析产生社会卫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措施,是社会医学的基本研究思路,也是健康科学制定卫生政策和策略的技术路线。  4. 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   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流动人口和有害作业职工处于疾病高危状态,这些人群应该予以医疗照顾。社会病是一组疾病的统称,如意外伤害、精神疾病、酗酒、吸毒、青少年妊娠、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等。由于社会因素对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需要通过综合性的社会动员和采取社会措施。  三次卫生革命  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各国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区别。历史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经历了不同目标与任务演变的三次卫生革命。  第一次卫生革命  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社会卫生策略主要通过制定国家卫生措施和环境卫生工程措施,提供有效疫苗和生物制品,推行广泛免疫接种计划,开展消毒、杀虫、灭鼠计划。通过综合性卫生措施,急、慢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显著延长。  第二次卫生革命  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主要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精神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由于推行综合性社会卫生措施,发展早期诊断技术,提倡三级预防,及时发现,早期治疗,特别是控制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控制吸烟、吸毒、酗酒,提倡合理膳食和体育锻炼,大力加强各种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计划,推行综合性社会干预计划,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取得显著成效。  第三次卫生革命  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进一步实现 WHO 倡导的人人享有卫生保 健的目标。  我国目前仍处于卫生革命的交叉阶段,即第一次卫生革命任务尚未完成,第二次卫生革命任务已经到来,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主要威胁,同时要关注第三次卫生革命。  【例题】社会医学是  A.医学的分支学科  B.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C.医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D.预防医学的分支学科  E.基础医学的分支学科『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例题】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不包括  A.研究社会卫生状况  B.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  C.研究社会卫生策略  D.研究医学模式转变  E.研究社会卫生措施『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社会卫生状况、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例题】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的卫生革命是  A.第一次卫生革命   B.第二次卫生革命  C.第三次卫生革命  D.第四次卫生革命  E.第五次卫生革命『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  【例题】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不包括  A.完成卫生革命  B.倡导积极的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  C.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D.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  E.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我国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包括:倡导积极的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制定卫生策略和措施、开展健康弱势人群保健和社会病控制。  【例题】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变动规律  B.社会卫生状况及其变动规律  C.社会发展战略  D.卫生政策制定  E.个人卫生状况『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卫生状况及其变动规律。  【例题】第三次卫生革命的主要目标是  A.预防传染病与地方病  B.实现三级预防  C.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D.攻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E.推行综合性的干预计划『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第三次卫生革命的主要目标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例题】社会医学对现代医学发展的作用是  A.拓宽基础医学研究的范畴  B.建立临床医学的新思维  C.开创预防医学的新时代  D.扩建医学教育的结构体系  E.建立社会好环境提高治疗水平『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社会医学对现代医学发展的作用是建立社会好环境提高治疗水平。  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亦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等,影响着某一时期整个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从而使医学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习惯化了的风格和特征。     第二节 医学模式与健康观    目 录  >>概念与演变  >>现代医学模式  >>健康观  医学模式与健康观医学模式与健康观医学模式的概念与演变(1)医学模式的概念(2)医学模式的演变现代医学模式(1)产生的背景(2)模式的内容(3)模式的影响健康观(1)健康与疾病的概念(2)不同的健康观  概念与演变  医学模式的概念  模式 是指从事物中抽象出某些特征,构成关于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建立模式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人们通过建立模式来分析和表达事物间的关系与本质,对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起着指导作用,因此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医学模式 是在医学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无数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  医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僵死的教条,而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而演变。    医学模式的演变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spiritualism medical model) 认为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它是在医学起源时期形成的对医学的一种总体认知方式。在古代,由于社会 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局限于直觉观察。对健康的保护和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求神问卜,祈祷神灵的宽恕。虽然也采用一些自然界中有效的植物和矿物作为药物使用,但其主导思想仍然是驱除瘟神疫鬼,巫术和医术总是交织在一起。  ——虽古老而落后,但在当今世界的某些地区或某些特殊人群中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natural philosophical medical model)  是指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和思考的、朴素的、辩证的、整体的医学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从主客浑然一体的自然界中脱颖而出,产生了自我意识,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由于对宏观世界和宇宙万物有了初步观察和了解,产生了粗浅的理论概括,出现了朴素的辩证的整体医学观念。  ——朴素、辨证、整体的医学观念  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Hipocrat)在《人与自然》一书中提出了“四体液”学说,认为自然界万物之源的水、火、土、气元素和人体的黏液、血液、黑胆汁和黄胆汁相对应,人的健康、疾病和性格是由四种体液的数量和比例的变化所决定的,并且认为引起体液失衡的原因主要有先天、环境与营养失调等。还认为人体内有一种“自然痊愈力”,医生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体内的“自然痊愈力”。     我国古代医学有阴阳五行的病理学说和外因“六淫”、内因“七情”等病因学说。    3.机械论医学模式(mechanistic medical model)  它以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以机械运动来解释一切生命现象的医学观和方法论,把医学引向实验医学时代,对医学发展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它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它简单地将人比喻为机器,认为人体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是机器某部分故障失灵,需要修补完善,忽视了生命的生物复杂性和社会复杂性以及人的心理因素,产生了对人体观察的片面性与机械性。   机械论医学模式可以看成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初级阶段。    4.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  指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健康和疾病,反映病因、宿主和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医学观和方法论。  人们对生命现象和机体变化,以及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形成了新的概念:健康就要维持宿主、环境和病原体三者之间动态平衡,平衡破坏就可生病,这就是著名的“流行病学三角模式”。这种保持生态平衡的观念,称为生态学模式(ecological model)。  生物医学模式奠定了医学实验研究的基础,促进了对人体生理活动及疾病的定量研究,并推动了特异性诊断及疗法的发展。  麻醉剂的发明与应用攻克了疼痛这一难关。  应用蒸汽消毒灭菌,进一步扩大了无菌手术的开展。  抗微生物药物的发明,有效地防止伤口感染,避免了败血症,降低了残疾率。  (三大发明)    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取得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伟大胜利。  外科治疗:手术疼痛、感染和失血。       (三大难关)  疾病预防:杀菌灭虫、预防接种和抗微生物药物。        (三大武器)  生物医学模式认为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并且可以在器官、组织或细胞甚至分子水平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病因,医学的作用就是通过精密的技术测量到这些变化,以解释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且能够找到治疗的手段达到恢复患者的健康。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科学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性与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忽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主体意识,使它无法圆满解释和有效解决当今人类健康所面临的所有问题.  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1.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  全球疾病谱和死因谱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疾病谱转向以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意外伤害占据疾病谱和死因谱的主要位置的趋势。这些疾病的病因复杂,它和人的性格、行为与生活方式、心理因素乃至经济生活条件等多种因素都有联系。  2.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疾病的防治,而是积极地要求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还要求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氛围。  3.医学的社会化  是指从个人分散的医疗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进行的系统医学活动的过程。公共卫生和社会保健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保护健康和与疾病斗争突破个人活动的局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即需要国家、社会的参与,采取相应的社会措施。人类活动的全球化已使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跨越国界,成为全世界应该共同防范的问题,这些均使医学社会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4.医学学科的内部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  医学认识手段的现代化,使对疾病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个体经验的过分依赖,加强了分工协作,不同专业共同参与对疾病的考察,以及他们之间实现认识上的互补,为多学科参与医学实践、为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参与医学认识与实践均提供了可能。  现代模式的内容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77 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应该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健康不仅包括对疾病的生理(生物医学因素),还包括患者(心理因素)、患者所处的环境(自然和社会)和帮助治疗疾病的医疗保健体系(医疗服务因素)。    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包括四大因素:  对疾病的生理——生物医学因素  患者——心理因素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