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23年9月《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3-09-17 08:09:44浏览次数:42
东 北 大 学 继 续 教 育 学 院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 复习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公路服务水平越低,( )。A 服务交通量越小;B 越没有拥挤感;C 驾驶自由度越高;D 超车需求越强烈。2.汽车以某档在道路滚动阻力系数为 0.023 的公路上行驶,该档 Dmax=0.104,则以该档等速行驶时所能克服的最大纵坡是( )A 7.5%; B 7%; C 8.1%; D 9.5%3. 确定缓和曲线最小长度时,下列那一项是不需要考虑的( A )A 竖曲线半径; B 离心加速度变化率;C 超高缓和段长度; D 视觉要求。4.若二级公路会车视距为 80m,园曲线长度为 85m,内侧车道行车轨迹半径 Rs=364m,则最大横净距为( )A 3.88m; B 2.51m; C 4.57m; D 2.20m。5.设计速度为 80km/h 的路段,若相邻两个竖曲线长度分别为 200m、300m,则相应两个变坡点间最小距离应该为( )课程名称: 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 A 410m; B 300m; C 100m; D 250m。6.设计速度为 100km/h 的路段,竖曲线相邻坡段的纵坡度分别为+2%、-2%,若切线长度为 205m,则其竖曲线半径为( )A 10250m; B 10050m; C 9900m; D 12000m。7.在选线工作中,择岸问题是属于( ) A 平原区选线问题; B 微丘区选线问题; C 定线问题; C 山岭区选线问题。8.在路基横断面设计图上,下列那一项不需要标注( )A 填挖高度; B 路基宽度; C 里程桩号; D 填挖面积。9.下列那一项不需在路线平面图中示出( )A 百米桩; B 路线标高; C 直缓点; D 曲线表。10.设置爬坡车道的路段,若主线超高横坡度为 6%,则爬坡车道超高横坡度宜为( )A 2%; B 3%; C 4%; D 6%二、 多选题1 同一公路等级可分段选用不同的(A,C,D)。A 行车视距; B 路基边坡坡度;C 设计速度; D 路基宽度。课程名称: 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 2 我国公路设计中常用的交通量是(A,B)A 设计交通量; B 设计小时交通量;C 观测交通量; D 累计交通量。3 施工图设计的主要任务是:(A,B) A 最终确定各项工程数量和尺寸; B 编制施工图预算;C 选定设计方案; D 编制设计概算。4.缓和曲线的作用是(A,B,D)A 曲率逐渐变化,便于驾驶操作; B 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避免离心力突变,乘客感到舒适;C 与竖曲线配合,纵面线形更美观; D 为设置超高和加宽提供过度段。5.停车视距由(B,C,,D)构成。A 最小超车视距; B 司机反应时间所行驶距离;C 制动距离; D 安全距离。6.最大纵坡的确定考虑了(A,B)因素。A 汽车的动力特性; B 工程经济;C 平曲线半径; D 行驶车辆型号。三、 判断题课程名称: 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 1.二级公路在困难地段应每隔 500m 设置一个错车道。2.在挖方路段的弯道处,若有加宽值,则其最大横净距应等于所计算的值加上加宽值。3.垭口的选择是沿河(溪)线主要应解决的问题之一。4.公路工程的设计一般多采用两阶段设计。5.在动力特性图上,附着系数越低,则可使用的档位越多。6.干线公路采用二级公路标准时,应采取增大平面交叉间距,以减少横向干扰。7.当车辆重心过高时,可能会发生倾覆先于倒溜。8.采用第 30 高峰小时交通量(或第 20~40 高峰小时)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是因为在 30 高峰小时处(或第 20~40 高峰小时)全年小时交通量排列顺序曲线有明显的拐点。9.二、三、四级公路,在工程特别困难或受其它条件限制地段,可以采用停车视距,但必须采取分道行驶措施。10.缓和曲线回旋参数 A 越小,则离心加速度变化率越大。四、 名词解释及简答题1 设计车辆2 缓和曲线的作用3 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4 路肩的作用课程名称: 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 5 行车视距6 简述纵断面的设计方法五、 计算题设 计 速 度 为 60km/h 的 山 岭 区 二 级 公 路 , 相 邻 四 个 变 坡 点 桩 号 分 别 为K12+126.42 、 K12+332.42 、 K12+482.42 和 K12+765.68 , 该 路 段 纵 坡 分 别 为+0.03 、 - 0.02 、 +0.02 , 变 坡 点 K12+332.42 和 K12+482.42 的 高 程 分 别 为84.48m、81.48m。(“+”表示上坡)(1)若 K12+332.42 处的竖曲线半径为R1=3000 m,则 K12+482.42 处的半径R2 应为多少合适?(2)在(1)题确定的R2的基础上,计算桩号为 K12+300.00、K12+500.00 处的设计标高。课程名称: 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 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C;3A;4D;5D;6A;7C;8B;9B;10C。三、判断题1 错;2 错;3 错;4 对;5 错;6 对;7 对;8 对;9 对;10 对。四、名词解释及简答题答案1 是指公路设计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车辆。2 曲率逐渐变化,便于驾驶操作;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乘客感到舒适;为设置超高和加宽提供过渡段;与圆曲线组合,使线形更美观。3 必要条件:要有足够的牵引力来克服各项行驶阻力,即所具备的牵引力必须大于各项阻力之和;充分条件:牵引力必须小于或等于轮胎与路面间的最大摩擦力。4 供车辆临时停车;保护行车道的稳定;提供侧向余宽,增进驾驶的安全感和舒适感;为设置路上设施提供位置;可供行人和非机动车等使用;挖方路段,可增加弯道视距。5 为保证行车安全,当驾驶者看到一定距离处的障碍物或迎面来车时,进行刹车或绕课程名称: 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 过它们而在路上行驶所必要的安全距离。6 根据路线的平面位置,绘出路线纵断面对应的地面线并在平面线一栏中绘出平面线。按照选线意图决定控制点极其高程,考虑填挖等工程经济及周围地形景观的协调,综合考虑平、纵、横三个方面试定坡度线,再对照横断面图检查核对,确定纵坡值,定出竖曲线半径,计算设计标高,完成纵断面图。五、计算题 B D A C 图 1 纵坡示意图(1)【解】图 1 中 A、B、C、D 依序分别对应相邻四个变坡点,则变坡点 B(桩号K12+332.42 ) 对 应 变 坡 角 为 α=0.03+0.02=0.05rad , 为 凸 形 ; 变 坡 点 C ( 桩 号K12+482.42)对应变坡角为 α=0.02+0.02=0.04rad,为凹形。B 点处的竖曲线长度:SB=R1×α=3000×0.05=150mB、C 两变坡点距离:LBC=150m, C、D 两变坡点距离:LCD=283.26m,若 B、C 间设置直坡段则不能满足变坡点 C 设置竖曲线要求,所以 B、C 间应采用竖曲线相连设置。因变坡点 B 处的竖曲线长度的一半为 75m,且 LCD=283.26m,则变坡点 C 设置竖曲线的长度应课程名称: 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 为 150m,所以其所对应的半径为:R2=150/0.04=3750m,查《规范》满足凹型竖曲线最小半径的要求。(2)设计标高计算1)变坡点 B 处竖曲线起点桩号及高程: 竖曲线起点桩号:K12+482.42-75=K12+257.42竖曲线起点高程:84.48-75×0.03=82.23m2)变坡点 C 处竖曲线起点桩号及高程:竖曲线起点桩号:K12+482.42+75=K12 +557.42竖曲线起点高程:81.48 +75×0.02=82.98m3)桩号为 K12+300.00 的设计标高计算 桩号的横距:x=300-257.42=42.58m桩号的竖距:y=x2/2R1=42.582/6000=0.3m切线高程:82.23+42.58×0.03=83.51m 设计标高:83.51-0.3=83.21m4)桩号为 K12+500.00 的设计标高计算桩号的横距:x=557.42-500=57.42m桩号的竖距:y=x2/2R2=57.422/7500=0.44m切线高程:82.98-57.42×0.02=81.83m课程名称: 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 设计标高:81.83+0.44=82.27m课程名称: 公路勘测与设计原理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10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