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公共财政体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3 10:06:56浏览次数:41当前我国公共财政体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我国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开始不断向着市场经济的方向转型,相应的,我国的财政制度也开始了旷日持久且时至今日仍在继续的“公共化"改革。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之中处于主导地位,由此形成的财政职能范围“大且宽",渗透到社会各种职能之中,包揽生产、投资、消费,覆盖了政府、企业、家庭在内的几乎所有部门。而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要求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题,政府则作为市场的补充,向社会成员提供那些市场自身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服务,这种财政则被多数研究者称为“公共财政”,其基本核心就是“公共性",即财政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现阶段我国的公共财政供给状况,尤其是在大量混合产品领域的公共财政供给状况民众并不满意。原因就在于混合产品的公共性程度难以有效的界定和衡量,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尽管政府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民众的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同时在这些混合产品领域,公共财政支出的供给效率也没有显著的提高。这也就引发了我们对公共财政供给范围的广泛关注和议论。一、财政供给面临的问题及其出路长期以来,我国的财政收支一直处于困难境地计划经济体制下如此,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如此,经济低迷阶段是这样,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是这样,不仅中央财政的日子难过,地方财政也一样,财政收支安排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捉襟见肘的现象。那么,根本原因在哪儿昵?(一)财政供给范围“大而宽”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的职能范围“大而宽”。“大而宽”的
政府职能范围,决定了作为政府活动综合反映的财政职能范围也是“大而宽”的。集中统一的计划包揽一切,替代了市场配置,也替代和淡化了财政的应有职能。(二)财政供给方式“散而乱”与“大而宽”的财政供给范围相“媲美”,财政供给方式也不够科学、规范、透明,存在着“散而乱”的现象:1.预算编制“散而乱”,多头编制,“政出多门”,没有一本按照公共财政要求、涵盖政府所有收支的完整统一的公共预算,预算编制方法、程序缺乏科学性、规范化和透明度,总是在“平衡”上下功夫,为“各方面满意”做文章,政府不能有效的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2.公共物品、劳务、服务、工程的采购“散而乱”,许多应当而且能够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游离在政府采购之外,“各自为政”,随意性大,暗箱操作,资金浪费,滋生腐败。3.资金拨付“散而乱”,多头拨付,层层划转,手续烦,环节多,效率低,财政有限的资源严重浪费。4.财政投资不经认证,不计成本,不讲效果,公共领域投,竞争性领域也投,大包大揽,全额投资。5.财政补贴“散而乱”,分散、粗放、随意,尤其是对事业单位,不论其公益性程度,基本上大包大揽。有许多该补的往往又不直接补贴,许多补贴流失在中间环节,老百姓享受不到真正的实惠。比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财政对农业的直接补贴严重不足,反而大量用于对粮食流转环节的补贴,而这种补贴又几乎成了无底洞。又如,群众看病难,看不起病,但财政对医疗对象的补贴严重
不足,资金大量用在了对医疗机构的投入等。财政收支困难的症结在于:政府财政的改革,政府财政职能、财政供给范围和方式的调整,未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好接轨,未能按照实际,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框架,科学规范和明确界定财政供给范围和方式,财政“错位”现象比较严重,财政供给方式落后陈旧。那么,走出财政困境的出路在哪儿呢?关键在政府财政职能的转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政府职能转变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这是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崭新定位。全会《决定》所勾画的政府职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公共服务型政府”。财政是政府活动的直接表现,因此,“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财政职能,只能是“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不去介入;凡属于或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必须涉足。二是立足于非盈利性。现在财政收支上,财政收入的取得,要建立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筹措资金的基础上;财政支出的安排,要始终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政府的财政收支行为,不应也不能带有盈利色彩。三是收支行为规范化。依法财政;全部政府收支进预算;财政部门总揽政府收支。二、积极稳妥地科学规范公共财政供给范围和方式(一)规范财政供给必须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维持性原则。保证国家机关正常运转、体现政府职能的合理需要,“保吃饭、保运转”。二
是公共性原则。政府财政要逐步退出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准则,重点搞好基础设施、外部环境等。三是可能性原则。确定财政供给范围和方式要与国情、地情特别是财力水平相适应,对公共需求要分别轻重缓急,有所为有所不为,量入为出,量力而行。四是动态性原则。要按照国家和区域整体发展战略的要求,根据发展变化了的情况,与时俱进,有退有进,实事求是。五是公平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符合集体利益,体现大众意愿,惠及社会公众。六是效率性原则。必须把效率性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连带考虑,使效率性评价贯穿于整个财政供给过程之中,以求花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七是规范性原则;财政供给的范围、方式、去向、规模和程序,必须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依法财政。(二)正确定位,纠正“错位”,消除“越位”与“缺位”1.目前存在的财政供给“越位”事项不少。比如,竞争性领域的投资。竞争性活动是典型的市场活动,按照“市场能干的,就交给市场”的原则,财政无论如何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去。再如,经营性事业,应毫不犹豫的将其逐步推向市场,脱钩断奶,由市场规则决定其生死存亡,优胜劣汰。又如 ,弥补国有企业亏损(特别是弥补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亏损)以及给予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补贴,从发展的角度看,它们绝对不是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必须逐步退出。2.财政“缺位”的事项也有许多,比如,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发展科学教育,又如富民工程、宏观调控、产业引导、“三农问题、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维护市场秩序等都属于本地区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财政在过去给予的注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从“越位”的领域退出并补足“缺位”的事项之后,便可以纠正因“越位”“缺位”而带来的政府职能“错位”现象,正确定位政府财政职能 ,
科学规范和界定财政的供给范围:第一,确保政权稳定的公共支出。第二,大力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第三,加大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的投资。第四,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的投放,支持农村发展。第五,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大力启动民间投资并引导民间投资的方向,扶持高新技术的发展。第六,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富民工程建设,确保社会稳定大局,等等。参考文献:〔1〕孙开公共产品供给与公共支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2〕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3〕朱钢张元红张军聚焦中国农村:格局、机理及对策 2010.〔4〕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