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5-02-24 09:02:09浏览次数:45二、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A11、影响环境污染物在体内或靶部位蓄积量的因素是A、摄入量、生物半减期和作用时间+B、吸收量、排出量和蓄积量+C、进入途径、排出方式和作用时间+D、吸收量、排除方式和作用时间+E、摄入量、进入途径和排出方式+2、进入机体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个机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被称为A、有效剂量+B、作用强度+C、剂量-反应关系+D、剂量-效应关系+E、相关关系+3、随着环境有害因素的剂量增加,产生某种生物学效应的个体数随之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效应的个体数占总测定个体数的百分数来表示,这种关系是A、因果关系+B、剂量-效应关系+C、剂量-反应关系+D、对立统一关系+E、相互作用关系+4、影响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是A、污染物的理化特性+B、剂量+C、作用持续时间+D、个体感受性+E、以上都是+5、下列哪项不是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A、相加作用+B、活化作用+C、协同作用+D、独立作用+E、拮抗作用+6、可使水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呈几何级数增加的是A、生物蓄积作用+B、生物浓缩作用+C、生物放大作用+D、水体污染+E、水体自净作用+7、环境因素作用于人群的反应分布图型通常为A、直线型+B、抛物线型+C、“U”型+D、金字塔型+E、对数曲线型+8、当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共存时,两者毒性均增加,这种情况称为毒物的A、相加作用+B、相乘作用+
C、拮抗作用+D、独立作用+E、竞争作用+9、易受环境因素损害的部分人群称为A、亚健康人群+B、非健康人群+C、暴露人群+D、敏感人群+E、对照人群+10、关于生态平衡的定义,下列正确的是A、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动态平衡+B、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暂时平衡+C、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暂时相对的平衡+D、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E、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长期平衡+11、生态系统是由A、生物群落构成+B、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组成+C、人类聚居而成+D、人类与其他生物组成+E、人类与非生物系统构成+12、食物链的概念是A、生物与生物间因化学因素而建立的链锁关系+B、生物与生物间因食物和能量而建立的链锁关系+C、生物与环境间因食物而建立的链锁关系+D、生物与环境间因能量而建立的链锁关系+E、生物与生物之间因能量而建立的链锁关系+13、生态系统由四部分组成,即A、生产者,一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分解者+B、生物群体、空气、土壤、水+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命物质+D、生态平衡、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E、水圈、气圈、岩石圈、生物圈+14、人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最本质的联系是A、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B、吸收与排泄+C、信息传递+D、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E、营养物质的转换+15、对生态系统描述不正确的是A、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有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B、使生物圈内能量和物质循环的一个功能单位+C、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所连接的稳态系统+D、构成生物群落的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体+E、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16、环境污染的基本特征为A、低浓度长期作用+B、对机体危害的复杂性+
C、作用广泛性和途径多样性+D、污染物的多变性和综合作用+E、以上都是+17、环境污染的自净是污染物进入环境后A、受污染的环境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况+B、其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C、污染物的毒性逐渐降低+D、污染物的生态效应逐渐降低+E、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逐渐减弱+18、环境污染产生的急性危害中不包括A、地方性氟中毒+B、印度博帕尔发生的异氰基甲酯泄漏事件+C、前苏联发生过的核电站核泄漏事故+D、伦敦烟雾事件+E、介水传染病暴发流行+19、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慢性危害的根本原因是A、低浓度的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损害的逐渐积累+B、环境污染物的毒性高+C、环境污染物之间的联合作用+D、低浓度的环境污染物可经口吸收+E、低浓度的环境污染物可经呼吸道吸收+20、环境中的主要致癌因素是A、物理有害因素+B、化学有害因素+C、生物有害因素+D、食物中有害因素+E、其他因素+21、环境污染的概念是A、污染物质使环境的构成功能或存在状态发生了变化+B、污染物质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C、污染物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生活条件+D、污染物危害了人体健康+E、以上都包括+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除了作用时间以外,影响体内或靶部位蓄积量的重要因素还有化学物质的生物半减期和摄入量。生物半减期长的化学物质在较短的时间内蓄积量就可达到有害作用水平,而生物半减期短的,在一定的剂量下长期暴露也不会造成危害。摄入量愈大,达到平衡后其最大蓄积量也愈大;摄入量少,则体内最大蓄积量也少。如果摄入量减少到致使体内最大蓄积量低于产生有害效应的水平,长期作用也观察不到对机体的有害效应。【该题针对“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347,点击提问】2、【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该题针对“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348,点击提问】3、【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随着有害因素剂量增加,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数随之增加的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该题针对“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349,点击提问】4、【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剂量、作用时间、反应条件和个体敏感性等。总的来说,不同的污染物对机体危害的临界浓度和临界时间都是不同的,只有当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发生危害。【该题针对“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350,点击提问】5、【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活化作用是外源性化学物质经生物体内代谢生成比原化学物质毒性更高的产物的过程。是一种机体内的化学反应,不是环境因素的的联合作用。【该题针对“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351,点击提问】6、【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环境污染物还可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的浓度比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生物放大作用可使某些食物中的污染物浓度比环境介质高出千倍、万倍甚至几十万倍,从而对人类的健康有更大的危害性。【该题针对“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352,点击提问】7、【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人群对环境反应产生的健康效应谱表现为: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表现出对环境污染物负荷增加,并未发生生理功能改变,属于正常生理调节范围;有些人则处于生理代偿状态,机体还可能保持着相对稳定,暂时并不出现临床症状;如停止与有害因素的接触,机体可能向着健康的方向恢复;如果环境有害因素继续作用,代偿功能出现障碍,机体则向病理状态发展而出现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这部分人在总居民人数中只是少数;而更少的人因病理反应的发展而死亡。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不同反应的分布模式类似于金字塔形,构成了人群金字塔形健康效应谱,就是说人群对环境反应弱的效应占大多数,而出现强的反应如出现疾病状态或死亡占少数,所以从弱到强的分布规律为最弱效应的比例大。【该题针对“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353,点击提问】8、【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相乘作用也叫协同作用,各化合物交互作用结果引起毒性增强,即其联合作用所发生的总效应大于各个化合物单独效应的总和。
【该题针对“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354,点击提问】9、【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通常把对环境有害因素作用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敏感人群)。因而选择 D。【该题针对“环境暴露与机体反应的特征★”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355,点击提问】10、【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所以生态平衡是暂时的、动态的、相对的平衡状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该题针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422,点击提问】1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它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调控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该题针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423,点击提问】12、【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食物链(网):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作为食物,彼此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维系生物种群间物质和能量流的渠道和纽带。通过食物链把生物与非生物、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该题针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424,点击提问】13、【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 生态系统由非生物物质、生产者、多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的每一组成部分均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中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该题针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425,点击提问】14、【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人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最本质的联系即: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在人类生态环境中,人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保持着动态平衡而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而实现了人与环境的统一。【该题针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426,点击提问】15、【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 生态系统由非生物物质、生产者、多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的每一组成部分均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中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该题针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427,点击提问】16、【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慢性危害:环境中有害物质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称为慢性危害。【该题针对“环境污染与健康★”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428,点击提问】17、【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环境的自净作用,是环境的一种重要机能。自然界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自然环境也在不停地变化着,绝对未受污染的大气、水和土壤是不存在的。火山爆发,山洪海啸,雨水冲刷和岩石风化等自然现象,以及生命活动中的代谢废物,都给自然环境带来多种“异物”,造成污染,但是在正常情况下,受污染的环境,经一些自然过程及在生物参与下,都具有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一般称此能力为环境的自净作用。【该题针对“环境污染与健康★”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429,点击提问】18、【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急性危害是指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可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地方性氟中毒属于慢性危害。慢性危害是指环境中有害物质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该题针对“环境污染与健康★”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430,点击提问】19、【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慢性危害作用是指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长期反复对机体作用时所产生的危害。【该题针对“环境污染与健康★”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431,点击提问】20、【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一般估计 80%~90%的人类癌症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化学因素,占 80%~85%。【该题针对“环境污染与健康★”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432,点击提问】2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 因自然原因或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使大量的有害物质排入环境,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资源破坏和经济损失的现象称为环境污染。【该题针对“环境污染与健康★”知识点进行考核】【答疑编号 102136433,点击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