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3-06-06 09:06:35浏览次数:48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一、我国跨国企业并购的现状与特点(一)跨国并购增长较快,总额不断扩大2000——2004 年已公布的我国企业并购总额从 17.76 亿美元攀升至 47.7l 亿美元,2005 年并购总额更高达 140 亿美元,2000 年到 2005 年并购总额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 51.1%,可见,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增长速度迅猛。(二)跨国并购的主体是国有企业,但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也开始活跃在第三次跨国并购浪潮中,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体仍然是国有大型企业,如中信、中化、中石油、首钢等,它们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先行主体。但近年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民营企业的跨国并购开始活跃,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积极地参与跨国并购。著名的案例除了 2001 年浙江万向集团收购美国 UAI 公司外,还有 2003 年京东方科技集团以 3.8 亿美元收购韩国的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2004 年联想集团以 17.5 亿美元收购 IBM 的 PC 业务部等。(三)跨国并购的动因主要是为了获取核心技术和扩大市场份额一般来说,当代跨国并购有四大动机,即获取战略性资源,获取互补性技术,扩张与整合市场以及绕过贸易壁垒。在一、二阶段,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主要动机是第一种类型,即获取战略性资源如石油资源等,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公司的跨国并购都是此目的;而在第三阶段,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主要是后种类型。如 2005 年 7 月,南京汽车公司斥巨资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就是国内企业通过并购手段获得国外汽车生产技术的典型例子。而 TCL 公司收购德 国施耐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绕过贸易壁垒,拓展欧盟市场。二、我国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一)企业自身方面1、并购前缺乏明确的跨国并购战略,并购准备不够充分。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在开展跨国并购时,把目标过多地聚焦在概念的策划和包装上,关注的是资本市场和媒体的反应,过分地依赖“注意力经济”的作用,或是以并购为概念谋求企业在资产交易方面获得特别收益。这类企业在开展并购时,大都缺乏明确的并购计划和方案,对海外市场认识不足,对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认识模糊,并购项目仓促上马,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对被并购对象没有充分调查和评估,对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的法律制度和人文环境也缺乏全面了解,并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付出较高成本,但并购效果却并不理想。2、并购时过于关注收购价格,目标企业选择不当。从我国目前的跨国并购案例来看,由于受到自身资金实力的制约,大多数并购目标选择的是国外经营业绩不佳甚至亏损倒闭的企业。收购方看到的是较低的购买价格,但却忽视了收购后扭转被并购企业经营隋况所需投入的大量成本。事实上,中方企业收购国外企业后往往需要增加资金的投入,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将被收购企业扭亏为盈,企业如果不持有充裕的资金,很可能因并购陷入资金链条断裂、债务负担过重等困境之中。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海外并购案,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实例。 (二)政府管制体制方面1、审批制度僵化,政府决策效率低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申报所需材料冗杂,审批程序复杂,审 批过程过长。我国现行外汇管理制度规定: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必须首先报当地外汇管理部门进行外汇资金来源审查和外汇风险审查,经过层层审批后才能立项。申请时不仅要提交投资回收计划、企业经营报表、资金来源证明,还需要提供投资所在国的信誉、投资风险等级、投资与外汇管制状况等文件 ,甚至要求当地中国使馆出具项目审查意见。如果并购涉及不同行业还要进行会审会签,并购的主体若是国有企业,还需再到国资委进行资产评估及产权登记,直至资金汇出之前,企业还需要提交利润汇回保证金。如此繁琐的审批程序,费时又误事,既增加了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难度,也易使企业丧失海外并购中稍纵即逝的机遇。2、企业筹融资约束过多,政府金融支持不足。在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要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借用别人的钱来完成跨国并购。一般跨国公司通过母国的外汇汇出并实施跨国并购的资金不到整个跨国并购金额的 10%,90%以上的并购资金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以股换股、抵押贷款、信用贷款等融资手段筹集的。而在我国,金融信贷方面的约束很多,贷款要受国内贷款担保额度的限制,如果是外币贷款,则既要受国内贷款额度的限制,又要受特定外汇额度的限制。这样做,一方面限制了参与跨国并购企业的国内融资能力。三、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对策(一)企业层面1、提升企业决策水平,制定科学的海外并购战略规划。由于跨国并购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风险,为提高成功率,减少盲目性,企业必须提高并购的决策水平,科学地制定跨国并购的战略规划。为此 ,首先,要认真研究海外并购的动机与目的。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前,一定要从企业的发展战略出发, 研究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确定企业并购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是融通资金、引进技术、扩大规模还是为延长产业链等。而不是什么便宜买什么,买得到什么就买什么 。要根据企业的国际化目标,科学制定海外并购的战略规划,包括并购的方向、原则、条件、时机、可能方式和具体实施措施与步骤等。2、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跨国并购的谈判能力。在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还缺乏国际核心竞争力情况下,大规模开展跨国并购无疑显得力不从心。而且没有核心竞争力,在并购谈判过程中就会处于弱势,只能被动接受不利于我方的条件。比如 TCL 并购汤姆逊公司涉及的都是低端技术,高端技术仍掌握在法国公司手里,而且其最有价值的海外销售网络也没有放进来,结果是核心技术开发、核心能力培养还得靠 TCL 自己。 (二)政府层面1、建立健全跨国并购法律体系。目前我国海外并购的法规非常单薄,主要是一些办法和暂行规定,我国企业并购的立法仅在《公司法》、《证券法》中有一些零散的规定,相对于瞬息万变的企业跨国并购实践而言明显滞后。针对海外并购的这种法律缺陷,我国有关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尽快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从立法角度,我国目前首先应该尽早出台《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法》,把它作为调整我国对外投资的基本法,然后出台《企业跨国并购法》,使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活动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2、拓宽海外并购企业的融资渠道。跨国并购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受限制过多,资本市场与金融机构也不发达,结果表现为企业普遍缺乏融资能力,阻碍了我国企业 海外并购。所以,当前迫切的任务是必须采取措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比较适合我国企业的措施有:第一,国家应通过各种财政优惠措施,鼓励创立各种行业或区域性的海外投资基金。在提高监控水平的前提下,允许证券公司、商业保险资金、社会个人资金、外资等全方位进入跨国并购融资领域。第二,争取我国跨国经营的金融机构在海外分支机构的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及其它大商业银行在海外均有不少机构网点,它们不仅可在东道国为我国跨国并购企业直接提供资金,还可通过开发当地融资市场或利用当地的业务关系为企业争取资金。第四,国家应逐步放宽对外汇及信贷额度的限制,给予企业必要的海外融资权,鼓励企业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筹集跨国并购资金。参考文献:〔1〕廖运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年。〔2〕俞毅:“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战略构建”,《国际贸易问题》2010 年第 12 期。〔3〕陈志宏:“跨国并购中企业应注意的问题和政府角色”,《世界经济研究》2011 年第 11 期。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