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吉林公务员考试《申论》(甲级)真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4-08-17 09:08:15浏览次数:20
2012 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甲级)真题  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 30 分钟,作答 90 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  给定材料  材料 1:  节,即节日、纪念日。世界上任何被广泛认可的节日的起源往往与信仰、崇拜、祭祀和纪念有关,或者与一定范围内的乡风民俗有关;其形成、被认可和广泛传承的过程大都有一定的民间群众基础,与民族民俗是分不开的。我国是个多神信仰的国家,有些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被奉为神明加以崇拜和祭祀,由此在民间自下而上产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民俗节日或纪念日,也就是传统的庆祝或祭祀的日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 H 研究员说,“节”是民众自己的事情,它的产生来自民众集体的需要和智慧,是每个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并且具有集体性;“假”是国家、政府的事,是国家、政府把民众的事纳入政策、计划之中。节日假与平时假有很大不同,平时假一般是个人休闲、娱乐,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各自可以自由选择;节日假则不一样,节日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包含着诸多感情因素,有安抚心理的作用,如赶回家过年,如清明节想方设法祭奠自己的先人,从身心上调动我们对亲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民族文化的记忆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我们社会成员之间同宗同祖的亲和力,这是平时假日所完全没有的。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传统节日因为传承了特定的行为模式和文化内涵,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与集体记忆。  材料 2:  上千条空中航线,9 万多公里铁路,近 400 万公里公路,40 天的时间,亿万人辗转于各种交通工具,只为了回家过年。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近两年的春运客流量在 30 亿人次左右。这些数字折射出“回家团圆”是春节永恒的主题。与此同时,春节贴春联、挂福字、吃年夜饭等传承千年的习俗依然是春节的“必修课”。显然作为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作为炎黄子孙不能忘怀的鲜明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未消退。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春节的人文内涵正受到现代文明的严重冲击。近些年,国人明显感受到春节的年味淡了、节日气氛不浓厚了。某知名网站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93.6%的受调查者感觉现在年味儿变淡了。其中 51.8%的人表示年味儿“淡多了”,41.8%的人认为“有点淡”,认为年味儿没变淡的人仅占 4.6%。  生产和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巨变,信息沟通和交通技术手段的日益发达完善,使一些产生于农耕文化的传统节日原有的内涵和功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面前失效或淡化,比如中秋节乡思、旅愁的释放功能减弱,月宫神话魅力丧失,月球的神秘感消失。  材料 3:  “端午节很重要吗?为什么要放假?”山西某大学外语学院两名大一学生这样反问记者。14日下午,记者在外语学院遇见小文和小杜时,这两名女生正在校园里四处打听哪里有电玩城。  当记者问怎样过端午节时,她们说:“什么过不过?我觉得除了放假稍微长点,跟平时周末没什么区别,平时学习紧张,难得放个假,要好好玩个痛快。”“其实我们很不能理解端午节为什么要放假,端午节有那么重要吗?”她们这个小长假的游玩日程是“第一天唱歌、打游戏,后两天去平遥古城玩”。  当记者问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小洪哪一天是端午节时,小洪想了半天仍一脸茫然,他解释说:“端午节跟我还真没什么关系,端午节不就吃个粽子吗?其实,吃不吃都无所谓,怎么过节不重要,只要放假就行。”  记者走访发现,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端午节小长假重点在于小长假,端午节似乎只是一个由头,人们可以借此聚会、逛街、购物、出游,或者干脆宅在家里观看世界杯。“我们现在缺的是休息和闲暇,只要有假期,端午节还是清明节都不重要。”一家知名电脑公司太原分公司经理高洁说。  “假日是公民的福利,想干什么都可以,而节日要按节日的方式过。”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不知道节日文化的内涵,节日生活空空荡荡、无事可做,久而久之,这些节日便 退化成一个个普通的假日,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材料 4:  吃之于中国传统节日几乎是天然的重头戏。一谈起过节,人们最先想起的就是“过节要吃什么?”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春节吃饺子。每个传统节日似乎都在跟着一个“吃”字转。“民以食为天”是农耕社会追求温饱的价值取向潜移默化于各种文化与精神活动中。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国人对于传统节日以吃为主基调的行为模式越来越多地提出反思与质疑,这是对于生理需求得到保障后的超越,也是对于传统节日内涵流失与本义曲解的不满与不安。因为除了吃,传统节日还有着丰富的内涵。历史上过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各地还有喝雄黄酒、插艾草、挂菖蒲、赛龙舟、系五色丝绳、缝荷包等诸多的民俗,在这些民俗的背后包含了许多值得传承的文化财富和思想精髓。现在的情况是:一边是对传统民俗的遗忘,一边是对节日气氛缺失的抱怨,两者纵横交错暴露出国人的矛盾心理。  人们在这些节日里除了吃就是看电视了。据统计,全国有 90%的家庭春节是在电视前度过的,看电视成为人们在传统节日里最重要的文化活动。电视台每年为了给广大群众奉上这盘节日“大餐”,也越来越用心了,然而也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的兴趣和口味了。显然,春晚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然而除了电视节目之外,其他的传统节日活动却早已被遗忘,踩高跷、玩狮子、舞龙等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的活动早已被人们遗失了,并且也没有其他能体现中国节日内涵的活动创新。  节日民俗是一个民族的盛典,它绝对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所以,很多时候老百姓过节时常常感到很失落,不知道节该怎么过了,这种失落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失落。”冯骥才如是说。  材料 5:  “王经理,再帮我准备 100 盒‘含金’月饼。”某日中午,南海一私营企业销售经理刘哲(化名)刚拜访完一拨客户后,打开车尾箱发现,周一买来的 100 盒月饼已所剩无几,赶紧再次拨通了一大型酒店的月饼销售经理电话。每年中秋节前一个月开始,刘哲都会开始痛苦的送礼历程,“没办法,我们搞销售的,有求于客户,不招待好,生意就被别人抢了,所以每逢过节都跟打仗似的。”所谓的“含金”月饼,是一句行话。刘哲将其翻译成通俗语,“光送月饼,客户懒得要,也吃不完,一定要在月饼中夹带消费券、金币等贵重礼品。”刘哲举例说,各大酒店推出的月饼一般都分 A、B 两种,外包装几乎一样,但价格往往相差很大。“具体差异,就要看我们向酒店方所提的‘含金量’要求而定,我今年送的最贵的一盒过万元了,因为里面放了金条。”  在禅城汾江路一家星级酒店做销售经理的李灿(化名)则透露了各酒店之间的“中秋之战”,“有人说有月饼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么说一点不夸张”。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本无可厚非,但是当原本为普通时令食品的月饼贵到普通民众都舍不得买,当本应是以“合家团圆”为主题的中秋节,从一个增进家庭情谊的传统节日慢慢变成了维系社会社交资源的重要契机时,中秋节已不再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中秋节了,套用一种比较滥俗的说法,如今的节日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劫日”,那些传承了千百年的节日,则因为变形走样而失去了色彩和生机,甚至变得有些面目可憎。可实际上,无论是节日食品的“异化”,还是节日传统的式微,都不是中秋节这个节日遭遇的困境,而是几乎所有传统节日都正在面临的危机,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也是维系社会交往和国民认同的重要纽带。当“异化”改变了公众对节日的情感认知,蚕食了公众对节日价值的认识,很多传统文化都将无可依附。在目前的文化语境下,即使我们所有的传统节日都“申遗”成功,也不会和我们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关系。  材料 6:  在研究如何承续和发展传统节日方面,专家们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东南大学的 A 教授指出,由于普遍缺少传统文化和民俗知识的教育,我们的年节文化符号和功能意义已被很多人所曲解或淡忘,不少人盲目跟风,人云亦云,使节日习俗产生了明显的异变。比如,说春节倒贴“福”字为“福到”,说元宵节吃元宵是为“团员”,把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鹊桥取名为“七巧桥”等,都是由于知识的缺失而对传统节日事象的妄说。  此外,近些年来,西方文化中的有关“情人节”的话题备受年轻人的青睐。于是一些商家、学者和媒体纷纷参与其中推波助澜,不仅把中国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赋予了“中国情人节”的元素并开始打“中国情人节”的牌子,甚至有些不负责任的学者还把中国的“元宵节”、“中秋节”统统都与“情人节”扯上关系,大有一番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改朝换代”的趋势,大有一番不去做“情人”的文章,就不叫过节的倾向。   虽然节日属于民俗,具有多元性、民间普遍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但在一片大唱“中国情人节”的声浪中,我们是否想过在我国历史文化背景中,“情人节”的元素和内涵是不可能形成社会推崇的、普遍的民间基础,没有民间基础也没有节日之说,也就不可能存在“情人节”的元素和内涵,A 教授认为,这些都是应该警惕的。  北京师范大学 B 教授认为,我们的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节日正在不断地增添新的内容,比如北京春节地坛庙会经常有许多民俗风情出现,有些并不是固有的,而是外来的东西。2008 年北京春节地坛庙会的标志物鲤鱼旗,就来自日本。在日本,端午节的时候要挂鲤鱼旗,家里有几个小孩就挂几条旗。这是“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节日的新变化”。他说,“我们传统节日的创新,最终要服务于人民的生活需要,以人为本。”中国社会科学院 C 研究员以甘肃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为例,说明今天各地流行的节庆活动,不少是在各种现实力量的促发下生产或再生产出来的,所以,对于目前的节日现状,不必过于忧虑。传统是被不断发明、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现有的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地来自于过去的某个原点,其中甚至常常融入当代的内容,今天出现的文化现象,实际上也正在为促进向后世延续的传统增加新的因素。  材料 7:  经济在增长,民族文化认同感也在坚守,韩国的主要节日和中国一样,大多也是植根于农耕时代,但是他们在传统文化身上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20 世纪 90 年代末,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确定将低消耗、无污染,立足于创新创意的文化产业作为 21 世纪国家经济发展支柱加以扶持。资料显示,2010 年韩国文化产业规模为 72.58 万亿韩元(约合650 亿美元)、约占韩国当年 GDP 的 6.2%。  政府鼓励民居拥有者继续在传统的瓦房和草屋里生活,建筑外观不能被随意改变,以形成体现传统乡土风情的“民俗村”,各级政府和民间团体还举办“文化遗产年”、“旅游年”等活动,设立“泡菜节”、“假面舞节”等年度庆典来进一步宣传韩国传统文化。  为发掘韩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韩国还专门设立了“无形文化财产厅”,组织专家发现并认证值得保护的传统文化项目,韩国的传统说唱、假面具、造纸等传统手工艺,宫廷御膳、礼仪、传统风俗节庆,传统医药等被当作“无形的文化财产”加以保护。  此外,在韩国还善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手段相结合,创造新价值。电视剧 《大长今》中的饮食文化,《新娘十八》中的家族文化和婚俗文化等,包含了众多的韩国饮食、服饰、医学、婚恋等传统文化元素。除电视剧出口获得的一次性收益外,韩剧还带动了旅游热、韩式美食养生热和韩国传统文化体验热,创造了极大的综合效益。在韩剧中,传统的文化元素在里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韩国的年轻人打扮时尚而现代,在地铁里、公交车上,他们听着喜欢的音乐,与西方年轻人一样喜欢 NBA、喜欢互联网,但是在传统节日和结婚时却是一定要穿韩服画韩妆而不是披婚纱画现代妆的。政府的投入、各项政策的实施、根植在国民思想深处的民族自豪感、一大批民族文化者的努力工作等,推动着这个国家生机勃勃的传统现代文化发展。10 万人口的东海市,有政府建设的免费开放的各种传统文化博物馆 6 个。在博物馆和民族特色公园里,无论是不是节假日,最多的参观者是中小学生。景福宫里有个主题展览叫“韩国人的一生”给人印象深刻。他们用蜡像、声、光、电、影等传统和现代科技手段,把祈子、怀孕、出生、长成、结婚、工作、花甲祝寿、去世及葬礼等韩国人一生中的重要节点,都细腻具体地展现出来,尤其是礼节、服饰、饮食体现的最充分。  作答要求  第一题、“给定资料 3~6”集纳了我国传统节日被“淡化”和“异化”的诸多现象。请指出其具体表现。(25 分)  要求:内容全面、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言准确,不超过 300 字。  第二题、根据给定资料判断并分析下列观点的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面前必然要走向衰弱。(2)在目前的文化语境下,端午即便“申遗”成功了,也会锁在保险柜里。(20 分)  要求:判断准确,理由正确,合理,不超过 200 字。  第三题、某公益组织欲策划一次名为“月满中秋”的公益活动。向全社会发出要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倡议。请你写出该倡议书的主要内容。(20 分)  要求:目标清楚,内容具体,倡议具有可操作性,300 字左右。  第四题、南宋思想家朱熹曾说: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请你从给定资料出发,结合实际,以“增强民族自信 重建节日文化”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35 分)   要求:主题正确、内容丰富、论证深入、语言流畅,900-1100 字。2012 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甲级)真题及答案  第一题、“给定资料 3~6”集纳了我国传统节日被“淡化”和“异化”的诸多现象。请指出其具体表现。(25 分)  要求:内容全面、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言准确,不超过 300 字。  【参考答案】  淡化:  1、过节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内容不能体现特色,丧失了传统节日原有的意义。  2、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不了解节日文化的内涵,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民俗文化逐渐消失。遗忘和抱怨同事出现,精神上容易失落。  异化:  1、商业化气息浓厚,成为了很多人维系社会社交资源的重要契机。  2、由于缺少传统文化和民俗知识的教育,曲解和淡忘了传统节日中文化符号和功能意义,不少人盲目跟风,使节日习俗产生了明显的异变。  第二题、根据给定资料判断并分析下列观点的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1)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面前必然要走向衰弱。(2)在目前的文化语境下,端午即便“申遗”成功了,也会锁在保险柜里。(20 分)  要求:判断准确,理由正确,合理,不超过 200 字。  【参考答案】  观点一是错误的。传统是被不断发明、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今天出现的文化现象,实际上也正在为促进向后世延续的传统增加新的因素。同样是农耕文化的韩国,传统节日并未衰落,其与现代化社会相融合,重新焕发了生机。  观点二是正确的。在目前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正逐渐消失,人们过节的形式单一,年轻人缺乏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传统节日中的文化习俗被淡化和异化。这样即便“申遗”成功了,也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第三题、某公益组织欲策划一次名为“月满中秋”的公益活动。向全社会发出要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倡议。请你写出该倡议书的主要内容。(20 分)  要求:目标清楚,内容具体,倡议具有可操作性,300 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里大家燃灯、赏月、猜谜、吃月饼的习俗更是代代相传。然而这些年来以中秋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的习俗日渐淡化,有些青少年甚至不知道节日文化的内涵,有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特举办“月满中秋”主题活动,并提出如下倡议:  一、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我们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文化习俗,让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得更有味道。  二、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我们应在继承传统节日内涵的基础上,与现代文明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拓宽群众基础。  三、希望广大市民积极响应。传统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我们要携起手来,共同开创传统节日文化发展的美好明天!  第四题、南宋思想家朱熹曾说: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请你从给定资料出发,结合实际,以“增强民族自信 重建节日文化”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35 分)  要求:主题正确、内容丰富、论证深入、语言流畅,900-1100 字。  【参考答案】  增强民族自信 重建节日文化  三十放鞭炮是为了吓走叫“年”的怪兽,小年吃灶糖是为了黏住灶王爷的嘴,七夕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端午投入汨罗江的粽子是为了避免鱼儿伤害大诗人屈原。中国的传统节日背后总有一个或凄美或离奇的故事,这些美丽的传说是中国版的一千零一夜。在我们的枕边伴我们长大。  然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电脑代替了走亲串友,节日氛围日益淡化,无聊空虚的背后是文化的远去,精神的缺失。树立文化自信和自觉,尤其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显得尤为重要。  重建节日文化,是民族情感的需要,是增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我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文明至 今仍然让每一个中国人自豪。论经济,汉代的“丝绸之路”通向世界,宋代的 GDP 占到了全球的七成;论文化,有唐朝的李白斗酒诗百篇,宋朝豪放的辛弃疾,婉约的李清照;论科技,四大发明领先世界;论医学,则有华佗的麻沸散,孙思邈的千金方等等。中国古代文明之成就如同星河般灿烂璀璨。而鸦片战争后,国力衰弱,战火连绵,一度有“亡国灭种”之虞,民族自信更是一落千丈,甚至有国人在国外不愿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所以,提升民族自信,重拾中华文明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树立民族自豪感,重建节日文化是维系社会交往和国民认同的重要纽带,更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必要途径。  重建节日文化,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我国经济实力的切实需求。在新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而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不仅契合了经济转型的现实需求,更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由传统节日带动旅游业、影视业、餐饮业的共同发展,在向全世界宣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为当地经济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是一举两得。所以,重建节日文化,创新文化产业是发展我国经济的新途径,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手段。  重建节日文化,有利于实现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据一席之地,文化的发展是灵魂,是内核,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由此,重建节日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需要,更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殷切期望。  朱喜说:“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只有增强民族自信,才能使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只有重建节日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