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
发布时间:2023-05-25 10:05:26浏览次数:32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摘要:清末革命与改良论战是对我国当时前途走向的一次大讨论,今天仍值得对其进行历史审视并得出其对当今的启示。当时论战双方都有着以己之最优比对方之最劣的田忌赛马式的问题。革命改良没有抽象的高下之分。清末革命与改良论战的当今启示是改良事业需要革命勇气,成功的革命只需要一次,改良是社会永恒的需要,我国当今社会特别需要弘扬改良精神。弘扬改良精神不会有损于党的历史合法性。关键词:清末;革命;改良一、清末革命与改良论战概述在清末我国内忧外患情势日益严重的时候,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派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倡导革命救国。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1905年至 1907 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投入这场论战的还有其他十几种报刊 。论战的结果,按照一般说法是在当时“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在随后的“改良与革命的赛跑”中,辛亥革命发生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革命派主导的以孙中山为首任大总统的中华民国成立了。就此看,革命胜过了改良。但历史并未在此终结,中华民国政权不久落人袁世凯北洋集团手中。若不带有唯康梁正统的偏见,承认清末新政也是一次改良运动的话,那么作为清末新政中的风云人物,袁世凯也可以说是一位改良派重臣,乃至和孙中山是同等级别的改
良派核心人物。袁世凯任总统,平心而论,成就不少。若袁世凯无帝制自为的倒行逆施,很可能当时中国会顺利发展。可惜袁世凯没有珍惜辛亥革命胜利后的改良良机,终至在举国声讨、众叛亲离中死去。革命派与改良派各短暂地领一次风骚,又各自没有真正实行自己社会理想就下台。孰优孰劣,从何说起?新中国成立后,评价历史时,对革命派一边倒地肯定和歌颂,相应地,对改良派只能一边倒地否定和批判。到文革期间,与现实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相呼应,此种偏向发展到极点。那时,改良派被称为投降派,被认为和顽固派没什么根本区别,甚至比顽固派还坏,因为改良派具有“欺骗性”。改革开放以来,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在历史学界下降,对改良派的评价不断提高。 1995年《告别革命李泽厚、刘再复对话录》在香港出版,各方反应强烈。十几年来,海内外评介不停 ,毁誉参半,至今仍有争论。2011 年,该书出了第六版。二、清末革命与改良论战的历史审视(一)论战双方田忌赛马式的比较《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避免使用齐智拒绝数字。 孙浩不远,马有,时钟,下一代。 所以孙玉祖是一天:“瑞瑞,部长瑞瑞,将做君生。天津就是真的,国王和师父被枪杀。而林丽,孙伟杰:”今天,国王在中间,拿君主师 ,与王国和相反。“”另外三代,这个领域将不再赢得胜利,中风,五千金。 这是着名天津马的故事,揭示了竞争中局势的智慧。在我国清末的革命改良论战中,改良派说改良不需要杀人流血,不需要破坏和牺牲就能使中国进步,而革命会引起社会暴乱,招致外国干涉瓜分;革命派说革命是救世救人、疗治社会的捷径,而改
良意味着中国人民将长期地遭受难堪的痛苦和做出更大的牺牲。…‘眦双方在辩论上相持不下,似乎都有道理。实际上,在论战中,双方陷入“唯革命/改良是务”的偏激中,都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了田忌赛马的技巧,而且是更进一步的“今以君之上驷与彼下驷”,即用己方主张的最好前景和对方主张的最坏前景作比较,得出己方胜于对方的结论。如改良派说改良不需要杀人流血,不需要破坏和牺牲就能使中国进步,但我们知道后来戊戌六君子就义菜市口,作为维新变法反动的戊戌政变带来的破坏很严重,还间接引起了两年后的庚子国难。当时的革命派说革命是捷径,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他们对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艰巨性缺乏估计。革命与改良作为大规模社会变革方案,实行起来都可能有不同前景。作为一种具体方案的主张者,当然希望或相信自己的方案会带来最好的前景,而担心或确信对方的方案会带来最坏的前景。但是他忽视或者不愿想到自己的方案也会带来最坏的前景,而对方的方案也会带来最好的前景。到底哪种可能性大呢?很难说。因为,社会,尤其是在大动荡、大转变时代的社会很难完全按照某一集团的设想去发展而不发生偏差。而按照恩格斯的平行四边形合力说,偏差不仅很难避免,而且完全可能差距很大甚至和设想者的方向相反。(二)革命改良没有抽象的高下之分著名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其著作中谈到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时常常引用“制度是机缘与智慧的产儿”这句话来说明现代化转型的复杂性。革命与改良作为现代化转型的两种途径,其成败利钝也有机缘性,也就是各自能否顺利推进都要看是否有有利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和社会局势的配合 。若不讲机缘,不顾现有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和社会局势是否有利,把社会变革进程简单化,一味强力
推行自己主张,革命派可能错失甚至破坏改良良机,改良派也可能徒劳地死马当活马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我国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黎澍在《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中对此进一步发挥说“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必须受条件的制约,只能创造出这个规定条件下所允许的历史,任何不顾条件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中国近代以来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一系列或改良或革命的运动,都没有取得理想效果。若要从世界历史中得到借鉴,人们会发现有的国家通过革命走向健康发展之路,有的国家通过改良快速崛起这样成功的例子;也会发现有的国家历经多次革命但仍未建立稳定良好的秩序,有的国家长期改良但因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而最终仍不能避免革命。近代改良与革命多以建立民主为核心。以美国的政治学者李普塞特、亨廷顿等人为代表的当今民主理论研究中的社会民主论派一方面把对民主问题的研究具体化到当今社会分化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领域;另一方面,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质等因素与民主化程度相关性的历史考察,集中讨论了所谓的民主化的条件问题。他们提出的具体的民主化条件或许有可商议之处,但这一关注方向是很有启示的。也就是说,作为同归殊途的革命和改良到底哪个更可取,是要看一系列具体条件。三、清末革命与改良论战的现实启示(一)改良事业需要革命勇气我国腐败现象比较严重,有人分析其原因时指出是因为监督乏力。我国并非没有监督机制,只是在现实生活中监督的实施“上级太远,同级太软,下级不敢”。热播电视剧《亮剑》,塑造了李云龙
这样一位面对强大的外国侵略者、国内反动派,敢于亮剑,敢于战斗的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爱国革命英雄形象。若我们可以责备贤者,那就不得不遗憾地指出在革命胜利后,面对体制内,曾经的革命集团内部自己人的不正之风,李云龙没有亮剑,而且还劝说他的老搭档赵刚也不要亮剑。其结果只能是不正之风愈演愈烈,一直成为今天这样广大群众严重不满的特权横行、腐败泛滥的局面。毛泽东同志曾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绣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实际上改良也是需要牺牲精神的,也需要革命勇气。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一生的时候说: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可以说,面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革命者的无私牺牲和战斗精神,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纪检监察部门的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中间,中国就会面临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二)改良是社会永恒的需要,也是维护革命果实所必需一些革命者声称自己能彻底解决社会矛盾或者为社会矛盾的彻底解决创造条件。既然这样,成功的革命只需要一次,若革命成功后还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先不说其实际危害如何 ,首先就在逻辑理论上自相矛盾了。而无论从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推论,还是从人们的 El 常感受出发,社会矛盾是永恒存在的。既然革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社会矛盾,那就需要用改良解决社会矛盾了,因而,改良是社会永恒的需要。革命与改良并非对立,其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各有千秋。若通过革命建立起来的政权的执政者不能正视社会矛盾,没有勇气冲破既得利益集团的束缚,不能通过改良缓和化解社会矛盾,就可能面临被别人革命的命运。(三)我国当今社会特别需要弘扬改良精神
1.弘扬改良精神不会有损于党的历史合法性以作为全国高校思政课统编教材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 年修订版)为例,该书一味贬低改良、颂扬革命的倾向十分严重。我们今天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和谐社会建设,是一场综合改革,也是一次改良。若按照书中那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任何情况下,革命都比改良来得彻底、更能解决根本问题,不能不得出十分危险有害可怕的结论。在官方历史著作、历史教材中重新评价革命与改良并不会损害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形象和政权合法性。国民党反动派坚持屠杀政策,屠刀底下没有留给中国共产党改良空间。并不是说中国共产党当初面临革命和改良两种道路而选择了革命,我们当初只有革命一条道路。明乎此,我们实在不必要在清末的革命改良辩论中严重偏袒革命派。这样一则违反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原则,本身就有损党的威信;二则偏袒清末革命派,意味着将其和自己列为一类,而清末革命派行事之荒唐、心理之不成熟,与其为伍实在严重有损党的形象。所以,我们需要在官方历史著作、历史教材中重新评价革命与改良,肯定改良的应有价值。2.我国当今特别需要弘扬改良精神我国今天的富人,社会矛盾已经突出了。 2004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2005 年 2 月,胡锦涛中央委员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建设。 我们必须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社会公平,诚实,友好,动态,稳定和秩序,人与自然和谐。 和谐社会的建议是非常及时的,其内容非常科学。在民主法治的框架内用改良方式解决社会矛盾这点上,当代中国新保守主义代表人物萧功秦先生对自从甲午
战争以来中国的政治精英不断地走向激进主义革命选择而使中国陷入激进主义的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的批评较为客观。他提出的“在保持现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通过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缓进待机的方式,以实现从传统旧体制向具有现代文明与民主的社会进步”是改革者应该遵循的道路。参考文献:[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赵成,赵玉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与讲解[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7.[3]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4]杨青.马克思劳动力商品学说及其现实意义[J].生产力研究,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