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3《教学论》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7 11:11:24浏览次数:180143《教学论》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教学论》是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所有教育学学科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的前提。考试题由四种题型组成,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1. 名词解释:共 4 题,每题 5 分,共 20 分。答题技巧: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个概念出现于课程中的哪一部分内容,只有抓住了该概念所属的范畴,那么就不会出现答题方向性的错误了。一旦知道这个概念是属于哪个范畴,那么就可以围绕这一范畴对其所涵盖的内容进行回顾,进而概括出主要的内容或观点即可。至于对具体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则需要看个人平时下的功夫和概括能力了。2. 简答题:共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答题技巧: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简答题不同于论述题。简答题并不需要对内容进行具体而详细地阐述,只需要简明扼要地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即可。同时,在解答过程中,最好对所述内容进行分纲列条,这样既可以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而且显得做答者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这样自然能够拿高分。此外,由于阅卷的工作量相当大,阅卷者不免会产生枯燥、乏味之感,这样逐条分点进行做答,可以使阅卷者在短时间内抓住你做答内容的重点,有时甚至完全可以根据这些条目来给出该题的得分。3. 论述题:共 2 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答题技巧:论述题的要求是用所学的概念或理论观点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而这种认识的结果,是学生所形成的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根本目标。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任何知识共同的目的。但是,这里的论述题,不是简单的将所学相关内容套到考试题重的问题上就可以了,而是要用来分析解释问题,得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自己的看法可以和教科书以及老师课堂上讲述的观点和看法不同,但要有理有据,即对自己的看法给出实证的和逻辑上的支持。4. 案例分析题:共 1 题,共 20 分。答题技巧:首先需要仔细阅读所给的材料,然后对材料的内容进行概括,这里的概括不是对材料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需要对材料所蕴含的深层意思进行挖掘,提炼出材料所要说明的问题是什么。只有弄清楚材料是在说什么实质性的问题,才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来说,材料所蕴含的问题肯定是与管理行为有关,因此,在解题时需要有意识地向这方面靠拢。一旦找到材料的问题所在,那么下一步则是根据组织中的管理规则来说明什么样的做法合适,什么样的做法不合适。这样,材料中的问题便得到了合理科学地解决。第二部分 复习重点内容1.绪 论第一节 教学论课程简介1、教学论的研究对象2、教学论的学科性质1
尽可能广泛地理解更多的教学方法,便于教师考虑和选择。对各种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比较。第八讲 教学手段第一节 教学手段的意义一、教学手段的术语和概念简要地说,我们赋予教学手段的含义,就是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手段对于教学非常重要,没有一定的教学手段,教学就无法进行,就不能存在。第二节 教学手段的历史发展一、历史上关于教学手段的思想二、教学手段发展的历史阶段(一)四次革命说(二)三分法1、人体自然器官本身 2、人体外部器官的延长 3、人脑的延长(三)一般的划分法第三节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第四节 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一、提高教学的功能二、丰富了人们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认识三、引起两个新的矛盾关系(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什么关系?怎样正确认识?(二)技术和人的关系第九讲 教学组织形式第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及其理论的重要意义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史1、个别教学2、班级授课制3、个别化的教学第三节 班级授课制一、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发展第一阶段: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立下来。第二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给夸美纽斯的理论以重要补充。但没有明确设计怎样安排。第三阶段:以苏联教学论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班级授课制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一个体系,基本完成。二、班级授课组织形式的基本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班;课;时.10
三、班级授课组织形式中课的类型和结构四、班级授课制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一)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关键词:教学;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效率。(二)班级授课制的局限1、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2、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3、实践性不强,学生的动手机会少。4、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5、不能容纳和适应更多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为它一切都固定化、形式化,灵活性有限。6、不能保证真正的智力卫生的要求,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人为的分割。7、还缺乏真正的集体性。第四节 对班授课制的改革一、西方的一些改革主张和实验(一)设计教学法(二)道尔顿制它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也很彻底,其主要的突出特点就是教师辅导学生个别自学。(三)分组教学法这种对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比较缓和,主要体现在编班上。1、主要模式一是校内分组;一是班内分组。2、分组教学法主要代表:活动分团制(弹性分团制)。3、评价(四)复式教学、自学辅导(五)单元教学法:莫礼生单元教学法。(六)小队教学(协同教学)(七)活动课时制(八)程序教学二、前苏联一些改进主张三、我国的一些改革主张和实验第十讲 教学评价美国的泰勒被喻为“教育评价之父”,他的代表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一节 教学评价的意义一、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教学评价,其完整的含义应该包括:测量分析评定。有测量而无评定是无意义的;而要有评定就必须有分析。11
二、教学评价的地位和作用(1)诊断作用(2)强化作用(3)调节作用(4)教学作用第二节 教学评价的方法一、传统考试法与现代教育测验二、常模参考测验和目标参考测验三、相对评分和绝对评分四、布卢姆的三种评价方式五、纸笔测验和成长记录袋六、教学评价的综合趋势绝对评分:所谓绝对评分,是与参考目标的测验联系在一起的,它只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进行评分,全部符合要求者得满分,全部答错者得零分。它不管多少人得满分,也不管多少人得零分,不管它们之间的比例,粗浅的说,就是“实报实销”。第三部分 重点习题一、 名词解释1. 设计教学法2. 课程3. 教育心理学化4. 教学评价二、 简答题1. 简述“程序教学”的优点及其局限性。2. 简述发现法的优点及其局限性。三、 论述题1. 为什么要坚持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观?四、 案例分析题根据所学教学理论分析以下案例一位数学教师教学《方程的意义》课中,学生谈对方程的认识时,出现了以下意外的情况:生:我觉得方程就像两个双胞胎在一起玩翘翘板一样,两边相等,很平衡。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生 1:方程像农民伯伯挑的水桶担。生 2:方程像少林寺和尚有双手提水桶练功。12
生 3:鸟类的翅膀就像方程一样用来保持它们飞行时的平衡。生 4:对,飞机的两翼也是这个道理。生 5:我们人类繁衍生存的男女比例是一半一半的,这与方程相似吗?生 6:科学课上学过植物链、动物链。我觉得,这生态平衡问题就像一个大大的方程。第四部分 习题答案一、 名词解释1. 设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其理论基础为杜威的"从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学论。在教学过程基本模式上属于活动学习模式,在课程论方面属于活动课程论。它打破班级组织,实行小组并且不固定,甚至不必同年龄同程度,也打破"课"的体系,代之以一个一个的设计活动,打破了固定的统一的课时,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是全面彻底地改革班级授课制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2. 课程课程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不仅有内容本身,还有对内容的安排,以及内容安排实现的进程和期限等含义。我们把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看作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态,可以获得两点认识:第一,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第二,“课程”和“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两种称谓,可以并行不悖,互相补充。3. 教育心理学化:教育心理学化是指把教育学(主要是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在西方教育史上,真正明确地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是由裴斯塔罗齐首次提出并由赫尔巴特正式奠定的。在欧洲 19 世纪上半叶曾经出现一个“教育心理学化运动”,并形成了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形式教育、以联想主义心理学和理性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实质教育、以实验心理学为基础的实验教育学等几种教育思潮。4.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其完整的含义应该包括:测量分析评定。有测量而无评定是无意义的;而要有评定就必须有分析。教学评价有诊断、强化、调节、教学等作用;具体方式有传统考试法与现代教育测验、常模参考测验和目标参考测验、相对评分和绝对评分、布卢姆的三种评价方式、纸笔测验和成长记录袋等。二、 简答题1. 简述“程序教学”的优点及其局限性。【答案要点】所谓程序教学,就是将教材分成一个个小部分,按照严格的逻辑编成程序,由学生自己学习,可用机器,也可用程序课本。它有几个基本的要素:主动积极的反应、小步子、及时强化、自定步调。程序教学的优越性。程序教学的局限性。13
2. 简述发现法的优点及其局限性。【答案要点】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提出课题和提供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得出原理。它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结果,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学习结构不是能简单的传授的,因为它不是一个事物,必须教学生不断去构造即必须去发现。发现法有四点好处:一是提高智慧潜力;二是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三是学会发现的试探法;四是有助于记忆。同时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要求。发现法也有缺陷,就是耗时较多,在时间上不经济;对老师的要求也较高,要求老师很好地把握发现的主题;同时,发现法也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学科、所有内容。发现法还要求诸多的条件,如丰富的教学资源、实验仪器等。三、 论述题1. 为什么要坚持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观?【答案要点】每种教学模式以及它们的各种变式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凭空而来的,都有它一定的条件和原因,因而也就多少有它存在的理由,绝对否定是不行的,闭着眼睛的简单否定更是荒唐的。同时,每一种模式或形式也总有它的局限性,都不会万能。而且,随着教学过程内外部条件的发展,教学的现状不断地与客观要求发生矛盾,因而,谁搞单一化、绝对化凝固化,就不可避免地要使矛盾尖锐化。当然,我们既要反对绝对化,也要防止陷入相对主义,要防止为多样化而多样化,把多样化本身当作目的。不能任意取舍,也不能把各种模式等量齐观、机械地拼合到一起。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总体来说,特别是对于中小学地教学而言,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体现教学过程的特点较为全面和充分,其合理性、有效性更大一些,应该成为基本的教学模式。在当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它也并未过时,应当确立以这种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模式但在具体的场合,如音乐、美术、体育课的教学,也可以采用活动教学为主要模式。无论在什么场合运用某种模式,其具体形式也可以变通。不同课程、教材要采用不同的形式,不同教育阶段也应该采用不同的形式,教学的不同情境,教师和学生的不同特点,都可以导致教学形式的变化。例如,事实、现象、过程性的知识宜于采用传授和学习书本、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概括性、规律性的知识可以考虑采取发现式。实践性强的教材宜于用活动式或解决问题式。小学和大学高年级采用活动发现式(当然程度和具体做法是大不相同的),常常是适当的,中学和大学低年级宜最大限度地运用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如此等等。四、 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1) 教师没能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2) 学生思维质量不高(3) 脱离了教学目标(4) 课堂时间浪费14
第五部分 课程复习建议教学论是对教学活动的现象与规律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学科,同时教学论是一门很强的理论学科,与实践密切联系又高于实践,有它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这门课程时注重从教学活动的现象中把握其规律,同时注意联系实际。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15
第二节 教学论的一般发展历史一、从个别言论、思想到独立学科的形成任何人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于教育的一些看法,但大多数都是以个人的经验出发,是肤浅和零散的。二、教学论与心理学建立联系19 世纪上半叶,欧洲出现了一个“教育心理学化运动”,裴斯塔罗齐和赫尔巴特就是这个运动的重要代表,真正明确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是由裴斯塔罗齐首次提出并由赫尔巴特正式奠定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成为教学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重要主张;赫尔巴特把心理学引入教学,成为又一个重要事件。1、赫尔巴特作出了许多贡献2、赫尔巴特理论的缺陷3、对赫尔巴特理论的质疑三、欧洲“新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的出现“新教育”进步主义教育的出现打破了赫尔巴特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尤其是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把赫尔巴特理论称为传统教育,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杜威成为又一个重要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明日之学校》等。所谓“传统派”和“进步派”的长期论争。用我们通常的说法,就是两个“三中心”的对立。1、分歧的内容“三个中心”的对立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室中心新教育: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2、进步主义教育的意义3、发展趋势这两派的争论已经持续一个多世纪了,撇开外部因素,从教学论自身来说,这种争论推动着教学论的发展。现在已经到了 21 世纪,两派开始出现了融合的趋向。4、教学论讨论的主题一是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的争论;二是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争论;三是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教学论的发展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阶段,使发展成为可能。冷战的开始,让每个国家都关注自身的国防安全,不断发展科技来维护自身的利益,让人开始思考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人才对科技进步的作用。1、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2
2、赞可夫的“一般发展”理论3、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4、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5、德国的交往教学论流派第三节 中国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一、建国前,四种教学体系交错发展1、我国古代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制度2、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统治着我国教学3、杜威等“新教育”的教学理论和方法4、新民主主义的教学思想和实践二、1949—1966 年,全面学习苏联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独立探索和挫折四、与世界教学论的发展接轨第一讲 教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 教学的起源1、原始的教学这种教学的特点是:自发而不自觉;带有偶然性和断续性而不经常,不连贯;远非定型的。2、发展的教学3、专门化的教学这种教学的特点是:从生活本身分化出来;自发性让位于自觉性;教变得更经常连贯;日益定型4、继续变化的教学第二节 教学的定义一、教学的定义所谓的教学,乃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二、教学是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三、教学是共性与多样个性的统一第三节 教学的作用教学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教学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教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四节 教学任务第二讲 教学过程的本质第一节 教学过程本质的探索1、我国的各种观点孔子关于他的学习过程或教育过程的主张,可以概括为学、知、行。3
《中庸》把“学”的过程概括为一个完整的公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西方的各种观点柏拉图,教学就在于使人回忆理念世界。昆体良,介绍这样三个渐进的阶段:模仿、接受理论的指导、练习。桑代克,认为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刺激—反应的过程。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新旧观念联合并系统化的过程。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以凯洛夫为代表的苏联教育学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二是这种认识又具有特殊性。一、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1、把教学过程看成一种认识过程,才能把握教学的根本2、把教学过程看成一种认识过程,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3、要克服对认识过程的简单化理解(心理学化;哲学代替论)二、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总的来说,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教育的认识。首先,教学是个体认识,不同于人类历史总的认识。它可以依靠他人、前人的经验而不只依靠个人的实践,还有其他工具,可以帮助保存、接收知识,占有前人、他人的经验。二、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体说来,教学这种特殊的认识具备三个基本特点,即间接性、有领导、有教育性。1、教学中的认识主要是间接的学生认识的对象和认识的方式都是特殊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的经验,间接的去经验。2、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3、教学认识是有教育性的第三讲 教学模式第一节 教学模式历史发展的简单回顾一、教学模式的转换二、系统教学的局限三、对系统教学的改革四、对教学模式的新的分类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及其变式一、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1、近代以前的典型形式为:讲、听、读、记(记录、记忆)、练。2、近代开始,以夸美纽斯为代表,把观察引进教学过程,教学的一般结构和进程为:观4
察、记忆、理解、练习。具体展开就是: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对事物的记忆→理解和语言表达→行动的练习3、苏联教学论吸收赫尔巴特的四阶段理论等历史成果,特别是乌申斯基的理论,总结教学经验,为师生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较为完备的结构: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二、教师辅导学生从生活中自己学习该模式的发展过程:1、“行动原则”的教学模式2、“设计教学法”的教学模式3、该模式的其它变式三、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1、布鲁纳的主张美国的布鲁纳主张教材结构化和通过发现学习。这种模式的一般进程可以概括为以下环节: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一次或几次)→作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2、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西德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提出的“范例教学”,其一般进程为:解释作为范例的个别事物→解释范例的“类”或“属”→掌握规律范畴→获得对自我或人类的理解3、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保加利亚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也可以归为这一类型。其教学进程为:伸展活动→提出课题→表演暗示教学法:是在批判传统教学低估了人的巨大的潜力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的基本原理是一方面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包括教师这个最重要的信息源所发出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理智和情感的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的统一,特别是充分调动和发展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精神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信息。第三节 教学模式多样化一、反对绝对化、单一化二、防止陷入相对主义第四讲 教学原则第一节 教学原则的实质一、什么是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订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在我国教学论界,这种理解差不多是大家公认的。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原理1、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东西,在实践中自在地、客观地发挥作用。我们不5
能发明教学规律而只能发现教学规律。2、教学原理教学原理是科学工作者用名词、概念、命题来反映、表达教学规律。教学原理对教学规律的发现是受时代和个人的局限的,带有主观色彩;但是教学原理从客观那里来,应尽量让其保持客观。3、教学原则教学原则也不同于教学原理。教学原则是依据教学原理提出的,主观性更强。它对教学规律的反映带有很明确而且强烈的目的性或实践性。教学原则可能正确,可能错误,也可能正误参半。三、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则一般认为,教学规则是教学原则的具体化。教学原则是一个基本要求,其下面又许多规则。四、教学原则的实质教学原则应该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于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制订出来以指导教学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第二节 探讨教学原则的方法一、历史的教训1、简单从经验出发2、简单套用一般哲学、政治原则以及自然、社会法则3、简单地从别的学科引申出来4、搬用前人和他人的教学原则5、简单拼合古今中外不同来源的某些教学原则第三节 实事求是地评价现在一般提到的主要教学原则一、传统的教学原则1、关于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2、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关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统一的原则。4、关于系统性原则。5、关于直观性原则。6、关于巩固性原则。7、关于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8、关于因材施教原则。二、赞科夫的教学原则1、高难度原则2、高速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6
三、布鲁纳的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反馈原则第五讲 课程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古代课程论及其特点一、我国古代的课程二、西方的古代课程三、古代课程论的 4 个特点第二节 近代几种课程理论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讲到课程类型,常有概念成对出现,如: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科目本位课程经验本位课程综合课程分科课程(一)学科课程的特点及发展1、学科课程中两个流行的课程学说(1)基本的课程学说(2)百科全书派的课程学说2、赫尔巴特的课程学说(1)经验的兴趣(2)思辨的兴趣(3)审美的兴趣(4)同情的兴趣(5)社会的兴趣(6)宗教的兴趣3、斯宾塞的课程学说(二)活动课程的特点及其与学科课程的分歧1、卢梭的活动课程学说2、与活动课程相关的“新学校”3、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4、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分歧(1)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儿童本位(2)“教育准备生活”和“教育即生活”(3)理论和实践、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4)逻辑(论理、科学)顺序和心理顺序7
(5)分化(分析)和综合(三)、对两种课程论的简单评价二、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论的影响(一)、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思想的发展亚里斯多德的观点形式教育最先发展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二)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两个学派的分歧1、培养目标和课程方面的分歧2、偏重知识和偏重能力的分歧3、哲学认识论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分歧4、心理学上官能派和联想派的分歧代表人物和代表言论:1、洛克 2、裴斯塔罗齐 3、赫尔巴特 4、斯宾塞 5、第斯多惠(三)、对于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及其对课程的影响的评价1、实用主义教学论 2、前苏联的教学论赞科夫的观点第三节 现代课程论发展的新动向第六讲 课程的本质结构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一、 课程及其具体表现形式课程计划的定义:课程计划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且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它主要列出各种学科,规定各门学科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生产劳动、体育活动、其它活动及自学活动,以及它们的时间安排,学期、学年、假期的时间、划分。在不同的国家,课程计划是由不同的课程主体来制定的。世界各国不同的教育管理体制大概集中分为三种: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折中于这两者之间的模式。我们把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看作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态,可以获得两点认识:第一,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第二,“课程”和“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两种称谓,可以并行不悖,互相补充。二、课程是由什么决定的?影响课程的外部因素:1、知识 2、社会要求和条件 3、学生影响课程的内部因素:1、课程的历史传统 2、教学论特别是课程论观点 3、课程发展有自身相对独立的规律并呈现出一个辨证的过程第二节 课程的总体结构课程计划一、课程计划的基本结构及其基本原则1、制订课程计划的主体:2、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3、课程计划的具体例子:8
4、课程计划是与制度化的学校配套形成的5、制定课程的总原则:(1)教学为主,全面安排(2)精简课程,打好基础(3)适当分段,相对完整,互相衔接,基本一贯(4)突出主要学科,保证学科之间的联系(5)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二、课程计划结构的改革问题1、在整体化、系统论思想和现实经验总结等的启示下,课程计划不能单一地以学科课程作为其内容了。2、在综合化趋势的启示下,原先那种把学科分化或分科教学绝对化的办法需要改变。3、课程结构的主体基础学科更应加强。4、改变只有必修而无选修的单一的课程结构,创建包括必修和选修的新的课程结构。第三节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结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三者是课程的纵向结构一、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本结构二、在新的背景下要注意的问题第七讲 教学方法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概念一、教学方法的定义“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这样把方法定义为活动,真正找到了教学方法的本质所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本身是分不开的,教学方法是一系列的活动而不是独立存在的方式。二、教学方法的产生和发展1、教学方法产生和发展最根本受制约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2、教学方法还受人们一定的教学理论观点的影响3、不同的哲学思想也影响教学方法4、直接因素5、教学方法有相对独立性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分类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教学方法选择的标准现在认为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综合、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要在以上三个方面具体化。二、教学方法选择的程序大概包括以下三个步骤:明确选择的标准,标准要具体化。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