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拓展练习题集

发布时间:2024-07-02 22:07:30浏览次数:16
农村社会学 课程习题整理绪 论(一)名词解释1.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来研究农村静态的社会结构、特征及均衡机制和农村动态的社会变迁特点及规律的科学。2.社区研究:社区研究指的是通过研究社区的人口状况,特定生活环境和社会条件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研究某一 社会问题的分布、状况、原因、沿革等,社区研究小可一村一居,大可一省一市,重点放在整体研究上。3.田野调查:被公认是人类学学科的基本方法论,也是最早的人类学方法论。它是直接观察法的实践与应用,也是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为了取得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前置步骤。4.结构分析:强调分析的总体性,即一个社会每个生产生活的片段,都应回归到社会总体结构的基本特性上去强调构成结构的每个环节的特性,着力寻找总体结构的每个位点的分布及其相关特征。5.机制分析:是指通过系统的思路或过程的思路来考察一个 现象或- - 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看看它究竟是通过一种什么样的逻辑转化到另-种逻辑那里去,或从哪个点出发逐步过渡到其他的方向上去。6.定性研究法:指的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种方法或角度进行定性研究,要依据-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将同质性在数量上的差异暂时略去。7.定量研究法:即采用问卷调查或结构式访谈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法。8.文献研究法:即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探讨和分析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二)思考题1.农村社会学学科有何特点?答: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理论与方法上均从社会学中吸取营养,它与社会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社会学其它的学科之间也存在很多的共同性;但同时也保持着自身的特性,作为一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而且也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2.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农村社会,主要研究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演变规律。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存在差异的。国外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是在二战前侧重于农村具体社会问题研究;二是“二战”后侧重于农村整体社会结构变化研究。在我国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也在不断的发展,在 20 世纪上半页,中国社会学以农村社会发展为研究主题,研究者们形成了五大不同的研究导向,由此研究内容也是各有侧重。新中国成立后,学者们比较一致地认为农村社 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农村社会,任务就是揭示农村社会发展变迁的客观规律;但由于各的旨趣差异,对农村社会研究侧重不同,以至于农村社会学呈现出不同究对象。3.农村社会学主要有哪些具体的研究方法?答: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是指研究农村社会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定性研究法主要指通过非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观察收集资料的田野调查研究;定量研究是采用问卷调查或结构式访谈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探讨和分析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社会现象的研究方法。4.农村社会学与社会学、农业经济学、人类学的关系。答:农村社会学与社会学、农业经济学、人类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联系:第一,从二者的产生来看,社会学先于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是社会学不断发展、分化的结果;第二,从发展过程来看,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方面农村社会学受社会学- - 般原理、方法和基本理论的规定和指导;另一方面,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反过来也不断丰富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推动社会学的发展。区别:第一,从研究对象上看,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各种社会现象中具有普遍性质的理论和原理,而农村社会学则是以整体社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农村社会为研究对象:第二, 从研究方法上看,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有其自身的研究传统和鲜明特色,主要表现在对农村社区的研究上,农村社会 学可以保持整体主义的方法论,而社会学很难始终保持。(2)农村社会学和农业经济学:联系:第一,农村社会学要全面地认识农村社会的本质,必须要借鉴农业经济学、农村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了解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其中蕴含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第二,农业经济学要全面阐明农业经济问题,也必须借助于农村社会学,以便从整体上把握农业经济活动,理解农业经济活动所嵌入的农村社会结构大背景。区别:第一,从学科性质来看,农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属于社会学学科,而农业经济学是以农业经济为研究对象,属于经济学范畴:第二,从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看,农村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文献研究,而农业经济学依赖农业经济方面的统计资料,注重全国数据库的建立。(3)农村社会学与人类学:联系:第一,从研究对象来看,二者都将农村社会作为其研究对象;第二,从研究方法来看,农村社会学借鉴了人类学注重长期的田野调查和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形成了农村社区研究传统。区别:第一,在研究对象上有差异,农村社会学是以农村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而人类学则侧重对农村社会中的人和文化现象的研究:第二,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差异,农村社会学更注重定量研究方法,而人类学侧重定性研究传统。5.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何意义?答:从认知层面和实践层面来看,学习农村社会学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从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学科意义这三个方面来呈现学习农村社会学的具体意义:(1)从理论意义来看,第一,农村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国情及面临的社会转型,深化对所处时代的认识:第二,农村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社会学一一般理论的理解, 丰富社会学理论的概念内涵,有助于社会学理论的创新。(2)从实践意义来看,第一,农村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握农村社会诸系统之间的联系,对正确开展农村社会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农村社会学可以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支持,为制定农村政策、农村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推进社会的良性运行。(3)从学科意义来看,第一,农村社会学有效地拓展了社会学的研究空间,在深化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有着重要地位;第二,农村社会学为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学科体系。第一章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农村生活委员会: 1908 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下令成立以贝利为首的农村生活委员会专门对农村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改委员会于 1911 年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包括教育、土地保护、劳动力、技术、妇女负担等内容的调查报告,提出改善农村状况的政策建议。2.历史法:是人们研究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它是以时间为线索,追寻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其方法的根据是,人们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时间的函数。只要把时间理清楚,就会摸索到研究对偶的轨迹和自在规律,从而更好的为人们服务。3.社会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这些共同特征包括种族、观念、地位、遭遇、任务、身份等)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组织,既包括小规模的社区自发组织,也可指更高层次上的政治组织,还可指国家和民族这-最高层次的总体。4.职业社会学者: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前在当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关专门从事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学者,例如我国老一辈的社会学家李景汉、杨开道、吴文藻、费孝通等。他们致力于中国本土农村社会的调查,编撰农村社会学的教材和专著、讲授农村社会学课程,为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5.平教会:全称是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是中国教育团体。1923 年 8 月借中华教育改进社开会之机成立,会址在北京,初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选举董事 40 人(每省及特别区各 2 人),执行董事 9 人,董事长朱其慧,书记陶行知,总干事晏阳初,干事会设总务、乡村教育、城市教育 3 部和公民教育、平民文学、统计调查、农民生计、市民生计和直观教育 6 科。6.乡村建设运动: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中国广大农村社会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当时以梁漱溟、晏阳初为首的- -批知识分子,力求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验寻求拯救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的方法,在我国中东部广大地区展开了一场改良主义的“乡村建设运动”。 (二)思考题1.试述农村社会学产生的背景。答: (1) 时代背景:美国南北战争后农业资本主义化,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农民的急剧分化和大小农的破产。(2)思想理论背景:社会学学科在美国的传播的发展以及学者从事的农村调查和农村研究。2.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对于农村社会的论述。答: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农业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还考察了近代以来欧、美国家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时对农业发展的未来社会主义前景做了展望: ,关于农村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城乡差别和工农业差别及其产生原因和缩小这些差别的途径:关于农民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具体涉及农民阶级的内部分化和小农的贫困化,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基本关系等问题。(2)列宁:在农业问题上,列宁着重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婴性,并对资本主义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大农业发展进行了论述:在农村问题上,列宁也强调了城乡差别和工农业差别形成的原因及缩小这些差别的途径;在农民问题上,列宁关注的主要是土地问题、对小农的社会主义改造、工农联盟等。3.简述新中国成立前吴文藻、费孝通的农村社会学研究。答: (1) 吴文藻的研究:把西方社会人类学中功能学派的方法引入中国农村十社会学,并结合中国国情大力提倡“社区研究",并撰写了很多的著作:同时邀请国外学者进行讲学,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这些调查多是对村庄的经济、社会、组织、变迁的考察。(2)费孝通的研究:通过 1936 年的农村调查,撰写了《江村经济》,这本著作运用社区研究的方法,较为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民国时期我国江南农村的基本面貌; 1948 年, 费孝通根据自己的农村社会学教学讲义和多年的调查研究结果,出版了《乡土中国》和《乡土重建》,呈现了传统农村社会的基本特点以及改造农村落后面貌的基本主张。4.分述粱漱溟和晏阳初的乡村建设理论并对其评价。答: (1) 梁漱溟:梁漱溟主张以中国传统儒学为根本、吸收西方科学和民主等成果的社会改造道路,一要走 乡村建设之路,推动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二是在改造传统乡约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组织,在他看来,实现农村复兴的改造方式是恢复“法制礼俗”和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任务。(2)晏阳初:晏阳初的理论基础是愚贫弱私论,其认为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在于广大农村人口的“愚”“贫”“弱”“私”,针对这四个根本缺点,晏阳初主张开展“四大教育”:文艺教育以救愚,生计教育发展生产力以救贫,卫生教育健民以救弱,公民教育培养团结力以救私。为推行平民教育,又提出了家庭式、社会式、学校式三种教育方式和调查、研究、实验、表演、推行五个步骤。评价:从积极意义来看,他们的思想探索对于理论学界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他们的实践探索,对于农村的改造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具有借鉴意义:但是他们主张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种改良主义的运动,没有分析清楚当时中国农村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可能解决土地问题这一农村社会的根本问题,因此注定是以失败告终。第二章 农民(一)名词解释1.农民:农民是指生活在农村社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社会成员。2.趋同从众:是农民群体的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社会心理。与求异心理正好相对应,趋同就是尽量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3.群体归属感:是指个体对自已所归属群体或集体的情感和认同,即认为自已归属于哪个群体的情感和依恋程度。4.小农经营:是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的一-种形式,尤指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着小规模的、独立的生产经营活动。(二)思考题1.传统农民、现代农民和新型农民是指什么?他们之间有何区别?答:传统农民是指传统社会中以传统农业为生的农民,现代农民是指以现代农业为职业的农民。传统农民与现代农民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者有不同的典型特征:1)传统农民所处的社会是传统农业社会,现代农民则处于现代社会; 2)传统农民所从事的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生计为目的,现代农民的农业生产活动则是- - 种职业活动3)传统农民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要素属于世代的传统要素,现代农民则会使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现代要素; 4)传统农民无论在职业和空间上是相对稳定、很少流动的,而现代农民则是开放、流动的。2. 当代中国农民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那些变化?答:当代中国农民在经历快速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概括为:第一,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得以大幅提高。第二,农民群体已经发生巨大分化。第三,农民的观念及社会认同已出现多元化。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农村经济改革与市场转型,农民不仅从家庭农业中获得增收机会,而且也能从市场上获得更多机会。农民的流动包括空间和职业流动是导致分化的根源,兼业和职业流动使得农民群体产生巨大分化。农民流动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改变了农村社会文化环境,也改变了农民的观念和社会认同。3.什么是熟悉社会?熟悉社会里的人际交往具有哪些特点?乡土社会是一种熟悉的社会。所谓熟悉社会,是指社会主体对该社会中的自然环境、人、人际关系、风俗习惯、行为规则等各个方面都是熟悉的,熟悉社会十并不仅指熟人社会。在熟悉社会里,人际交往- -般具有遵礼俗、 顾面子、重感情、互惠性等特点。4. 何为差序格局?差序格局反映出农民的行动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也就是由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的网络构成的,每个乡土社会差序格局反映出农民在社会认同上注重以“自我”为中心,在社会交往行动中,行动选择会根据差序关系来确定,即遵从特殊主义的原则。第三章 农村家庭与家族(一)名词解释1.农村家庭:是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和组织形式,是由建立在血缘、姻缘或收养关系基础上的成员构成的一-类初级群体,在人口再生产和社会的延续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2.家庭结构:指家庭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家庭结构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家庭类型、规模及其特点。3.家庭关系:是主要涉及家庭成员之间联系的特殊社会关系,是-种持久存在的、稳固的关系。4.农村家庭功能:农村家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主要包括生育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和养老功能。5.家族:又称宗族,是家庭概念的延伸,指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类家庭组织。(二)思考题1. 如何认识农村家庭的演变趋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家庭与婚姻制度千差万别,因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而存在极大的差异,即家庭与婚姻制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形式。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以直系家庭、联合家庭等大家庭为主要形式,三代或多代同堂现象较为普遍。自现代五四运动之后,随着各种新思潮的兴起,“家庭革命”使人们开始放弃大家庭模式。特别是 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建立和社会结构的巨大改变,使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了主要的家庭模式。中国农村家庭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家庭规模逐渐缩小、核心家庭比重不断上升、家庭结构日趋简单化、家庭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等。2. 如何认识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的新变化?家庭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社会中,家庭结构存在着很大差异。家庭结构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家庭小型化和简单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和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农村“空心化”日益突出,中国农村的家庭结构正发生深刻的变化。相应地,中国农村的家庭关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3. 如何认识中国农村家庭功能的变化?生育功能是家庭的最基本功能,变化不大;从未来发展看,家庭的经济功能日益弱化是基本趋势;家庭所提供的教育功能随社会发展逐步弱化,但它提供的人格和精神培养一 直是不可缺失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人不再完全依靠子女养老,而依靠自身照顾和其他养老方式的人越来越多,养老方式趋于多样化。4.如何认识当前中国农村家族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的村落多是聚族而居,这是传统乡村社会的重要特征。家族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了农村社会结构的核心,是构建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在传统乡村社会,家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从其社会功能上说,家族组织是人们获取权威性资源和配置性资源的主要途径;其次,从其文化功能上说,家族亲缘关系是族人认同的根基;再次,从其政治功能上说,家族组织是传统乡村社会自治性秩序维护的基础;最后,从其经济功能上说,家族组织是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第四章 农村社区(一)名词解释1.农村社区在农村地域范围内,主要从事农业的居民,由特定的规范、制度、文化及血缘等联系纽带结合而成,具有- -定的社会活动及互动关系,以及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农村社区权力结构农村社区权力是指在农村社区内部,在特定所有制条件下,一个人或- 群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对其他人的支配能力。农村社区权力结构则是具有这种支配能力的主体在农村社区内的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3.农村社区建设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依靠社区多方面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功能,将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二)思考题1. 请结合农村社区特征及其演变,谈谈对“农村社区”内涵的理解。农村社区的特征是和城市社区相比较而言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演进而不断变化。(1)农村社区特征:以农业作为主要产业,对自然环境的依存性更强;占据广阔的地域,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流动性较低、同质性较强:具有特定的文化习俗与社会治理体制。(2)农村社区的内涵:在农村地域范围内,主要从事农业的居民,由特定的规范、制度、文化及血缘等联系纽带结合而成,具有- -定的社会活动及互动关系,以及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以某- -农村社区为例,阐释其社区权力结构。在乡政村治背景下,农村社区的自治空间大大拓展,在生产力提高、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农村社区权力呈现以“村两委”为注导的正式社区权力、多重非正式社区权力并存的局面。(1)以“村两委”为主导的正式社区权力。作为社区权力机构的村民委员会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对村民负责;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纵向权力配置中的“乡一村”关系为指导与被指导关系,村民委员会依法具有社区范围内的自治权。(2)多重非正式社区权力并存。“两委” 组成人员所拥有的社区权力是体制赋予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农村精英由于具有某方面资源或权威优势而具有社区影响力,可大体分为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3. 结合当前的探索实践,试述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1)重建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建设-方面通过动员各方面力量, 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提高社会安全感,满足其社会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重塑,有利于社区成员联系纽带的强化及互帮互助、相互协作局面的形成。(2)完善农村治理基本单元。农村社区向来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在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提高社区居民生产生活质量的举措,同时也是国家实现农村社会治理目标的要方式。第五章 农村社会组织(一)名词解释1.农村社会组织:是指农村地区内的社会组织,它是农村中为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执行特定的社会职能,并根据- -定的规章、程序而进行活动的人群共同体。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社员为主旨,依照自愿加入、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等原则组建,按章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谋求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经济组织。(二)思考题(1)什么是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组织有哪些基本特征? 农村社会组织通常是指农村地区内的社会组织,它是农村中为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执行特定的社会职能,并根据一 -定的规章、程序而进行活动的人群共同体。与城市社会组织相比,农村社会组织通常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第一,从组织成员的构成来看,农村社会组织主要是由农民或农业经营者所构成;第二,从组织目标来看,绝大多数的农村社会组织的目标与宗旨是为了维系社会秩序和发展农业生产;第三,从组织内部的关系纽带与互动规则来看,农村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整合多依赖于血缘和地缘这种先赋性的纽带,其彼此之间的互动更多的是依循情理原则;第四,从组织的结构特征来看,农村社会组织的规模- -般较小,结构较为简单,且组织分化程度较低;第五,从组织的变迁过程来看,农村社会组织的变迁速度明显要比城市社会组织缓慢。(2)简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在应对经济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组织形态,它具有以下典型的特征: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民办性的特征;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自由加入与退出的特征;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内以服务为主旨,组织利润最终返还给社员;第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扁平化的权力结构特征;第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般具有平等、互助、合作的组织文化。(3)简述村民自治组织的特征。村民自治组织作为中国农村最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它同其他类型的农村社会组织相比,具有以下典型特征:第-一, 就空间范围而言,村民自治组织具有明显的地域边界;第二,就组织成员的构成而言,村民自治组织具有限开放性的特征;第三,就组织运作而言,村民自治组织具有自治性的特征。第六章 农村社会分层与流动(一)名词解释1.阶级:特指因生产资料占有性质的不同而形成的经济地位群体。2.阶层:泛指因社会成员社会经济地位或谋生方式不同而区分的社会层次。3.农村社会分层:作为一一个客观过程,农村社会分层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因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现象或过程;作为一-种主观方法,农村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农村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4.农村社会流动: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它既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地位的变动,也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5.阶级位置:是指在阶级关系结构中个人或家庭的位置,它包括直接的阶级位置和间接的阶级位置两种类型。6.阶级意识:是指意识中带有独特的阶级属性的意识方面,包括对阶级位置的知觉、对阶级行为后果的推测及其偏爱。7.阶级实践:是由阶级成员为实现(至少是部分地实现)本阶级的利益而利用阶级力量参加的活动。(二)思考题1.简述阶级、阶层的含义及其关系。阶层泛指因社会成员社会经济地位或谋生方式不同而区分的社会层次,阶级则主要特指因生产资料占有性质的不同而形成的经济地位群体。阶级与阶层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阶级与阶层的联系主要在于:其一,两者均表明社会成员在社会资源占有过程中所处的不同位置。其二,两者可能存在相互包含关系。- 方面,一个阶级内可能包含若干个阶层:另-方面,依照特定标准划分出来的同.-个阶层可能分属于不同的阶级。阶级与阶层的主要区别在于:其-, 阶级主要反映社会成员经济地位的不平等;阶层则不仅反映社会成员经济地位的差异,还可能反映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其二,阶层主要反映社会分层的结果,即“谁得到了什么?”阶级主要反映社会分层的过程或机制,即“谁是怎样得到的?”其三,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阶级主要在“质”的层面反映社会成员的社会分层地位差别,即社会成员在社会资源分配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还是被支配地位:阶层主要在“量”的层面反映社会成员的社会分层地位差别,即比会成员实际占有社会资原的多寡。2.试述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的主要内容。(1) 在阶级的起源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源的稀缺性是社会分层的根源,社会分层是“社会生产不大发展”历史阶段人们对社会资源进行竞争的过程和结果。(2)在阶级划分的依据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不仅决定社会成员经济收入的多寡,而且决定其社会地位的高低,因而是最重要的社会分层标准,即阶级划分依据。在私有制社会,由于人们对生产资科的占有状况不同,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阶 级。(3)在阶级分化走向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经济地位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手段的增加不但不会带来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会导致 I 人的无产化和贫困化的双重过程,这将导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显得更为激烈。无产者将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联合成- - 个自为的阶级,通过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并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届时,阶级差别将会消失,一切社会的对抗性质也将消失。4.试析中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变迁。(1)中国古代农村的社会分层。中国早期的社会分层主要是以氏族成员的个人秉赋与能力为主要依据的功能主导型分层。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前期,封建专制生义中央集权正式形成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封建地主制取代领主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制度。与之相应,农村社会分层较之先秦时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首先,在阶层构成方面,农村阶层结构更加复杂。其次,在分层机制方面,农村社会成员各种阶层地位密切相关、凝固性强。第三,在阶层关系方面,阶层界限分明,等级结构严密,阶层矛盾突出。第四,在阶层意识方面,农民等级观念强烈。在严密的等级制度下,名分观、门第观和血统论在古代中国农民的头脑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2)中国近代农村的社会分层。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结构的基本框架是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的延续。然而,由于近代中国先后经历了列强入侵、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系列剧变,乡村固有的组织结构、经济形态受到巨大冲击,相应地,农村社会分层结构也呈现出-些新的特征。第一,在阶级阶层构成方面,地主阶级内部结构变化明显,农民阶级分化加剧。第二,在分层机制方面,政治权力的决定作用明显,社会声望的影响弱化,阶级、阶层地位稳定性降低。第三,在阶级、阶层关系方面,阶级、阶层对立严重,阶级、阶层冲突频繁。第四,在阶级、阶层意识方面,农民等级观念淡化、平等观念增强。5.试述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特点与趋势。(1)当前中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首先,职业分化与身份转变不同步,导致农民阶层分化不完全。其次,农民职业分化不平衡,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不尽合理。再次,农村阶层差距过大。最后,农民阶层意识增强,主观阶层地位认知偏低。(2)中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总体趋势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社会阶层结构趋于简单化,农业劳动者将成为农村社会的最主要阶层,它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中的比重将大大降低:农民将成为- - 个职业身份,而不再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分层意义。具体而言,中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将沿着如下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农民群体由非稳态分化向稳态分化转变。二是农村社会分层由身份制分层向非身份制分层转变。三是农村阶层分化由分化型分化向整合型分化转变。6.试析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演变。(1)传统时期的中国农村社会流动。总体而言,传统社会的中国农村社会流动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社会流动规模周期性变化明显。第二,社会流动刚性较强,跨越等级界限的垂直流动非常困难。第三,农民社会流动的途径极为有限。第四,农民社会流动的自由度很低。(2)新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进程。总体而言,新中国的农村社会流动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949- 1958 年: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正向流动期:1958- 1978 年:城乡人口向农村的逆向流动期: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社会流动模式转换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流动又可以细分为松绑期、调控期和积极引导期三个阶段。1978 - 1988 年是农村社会流动的松绑期。1989- 199 年是农村社会流动的调控期。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农村社会流动进入积极引导期。7. 试述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特点与趋势。(1)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特点有:第一,流动主体以青壮年农民工为主,举家外迁比例增大。第二,流动方向以跨区职业流动为主,向发达地区流动成为主流。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的农村社会流动在如下两个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离土又离乡的跨区流动比例显著上升,二是向发达地区流动是农村社会流动的主要方向,但向中西部回流成为“新常态”。第三,流动方式以自组织为主,农民流动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第四,流动动因以改善生计为主,流动农民市民化意愿渐趋强烈。(2)就其整体趋势而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在政治制度和相关政策不再直接规定人们的阶级阶层属性和地位的情况下,现代型农村社会流动模式正在形成之中。第七章 农村社会治理(一)名词解释 1.农村社会治理:是在党的领导下,农村基层政府、村民委员会、各种社会组织及农民等诸多行动者协力合作之下,依据法律、法规及政策,运用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规范,对农村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和管制,以实现农村社会发展的过程。(二)思考题(1)简述农村社会治理的目标。农村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农村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治理的目标则是在城镇化、信息化及全球化的复杂背景下,在多主体广泛参与及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八章 农村公共物品需求与供给(一)名词解释1.农村公共品是农村范围内为乡村社会居民所消费的带有公共品性质的社会产品,是农民共同消费使用的区域性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总称。农村公共品对促进和保障农村社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幸福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二)思考题1.农村公共品内生型供给发生的前提是什么?(1)社区内生型公共品供给发生,需要社区内部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和集体行动能力,需要社区成员之间具有较高的认同,还需要具有共同的道德规范舆论价值体系和社区权威。(2) 社区内生型的公共品供给,基本离不开农民的合作行为,这就要求合作的规模不能太大。(3) 社区内生型公共品供给,还要求社区是稳定的,内部的流动性不高,成员的生活面向在村庄之内,能够形成对未来的稳定预期。2.农村公共品内生型供给具有什么优势?(1)农民很容易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偏好;(2)公共品供给效率较高;(3)公共品供给的成本相对较低; (4) 有利于增强社会资本,维护村庄共同体。3.农村熟人社会的公共品供需有什么特点?农村熟人社会里的公共品供需具有季节性、阶段性、临时性、分散性等特点第九章 农村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一)名词解释1.社会变迁: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系统中的关系、结构和现象所发生的变化及过程。社会变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是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结果;二是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过程。2.城镇化:是指人们的职业向非农业转移、居住向城镇聚集、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模式转变的一种社会变迁过程。城镇化过程通常与工业化密切相关,伴随着工商企业向一定地域的集中,人口也就自然会向该地域聚集,进而形成了人口聚集的集镇和城市,并构成城镇化的社会生活方式。3.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指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去推进农村的建设和发展。4.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农村发展战略,其内涵包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思考题1.当代中国农村社会主要经历了哪些重要变迁?主要有哪些经验和教训?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变迁,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改革带来了农村经济的改善和变迁,农业经济特别是粮食生产很快得到了改善,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得以大幅提高。农村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化、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市场化改革等农村社会的系列改革,使农民、农业和农村社会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 是公平,二是合作,三是自主,四是开放。从农村变迁中汲取的教训有:一是政策不宜“一刀切",二是不宜过多干预农民自主性,三是国家投资不宜在区域间失衡。2. 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国家的农村现代化有何不同?为什么?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实现途径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就是通过工业向城市的集中,使得城市和工业发达起来。就中国国情而言,在一个农村人口规模庞大的社会,只通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途径,可能存在的隐患更多。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背景和进程不同于工业化国家。一方面,他们难以在短期内被工业城市所吞没;另一方面,他们置身现代社会,自然有现代化的需求。3.何为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新农村建设生要是指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去推进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新农村建设就会包括各种能促进新时期农村社会发展的制度创新和政策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 21 世纪中国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项重 要战略选择。推进这一战略不仅会让农村社会的面貌得以更新,而且也会给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创造新的机遇。4. 何为乡村振兴?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旨在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现乡村振兴需注重:重塑城乡关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绿色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创新乡村治理、精准脱贫。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