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与消费决策

发布时间:2023-06-03 11:06:42浏览次数:37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与消费决策摘要:消费者在收入有限的条件下是如何决定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这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将看到消费者是如何在商品间分配收入的,同事将要解释这些分配的决策是如何决定各种各样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理解消费者购买决策将帮助我们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消费者决策的关系。关键词: 边际效用 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行为 正文:一、消费者行为理解消费者行为的最佳方法有三种方法:第一,消费者偏好:第一步是找到一种实际可行的方法去描述人们偏好一种商品,而不是另一种商品的原因。第二,预算约束:消费者在考虑到价格的时候 ,收入的多少就限制了他们所能购买商品的数量。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第三种方法下降消费者偏好和预算约束结合起来以寻找答案。第三,消费者选择:在偏好和收入给定的情况下,消费者选择购买能使其满足程度最大化的商品组合。这些组合将取决于各种商品的价格。因此理解消费者选择将帮助我们理解需求。也就是说消费者选择购买多少数量的商品取决于商品的价格。我们所知道的消费者常常非理性的做出购买决策。比如,有些时候,他们凭借一时冲动购买,忽视或者没有充分考虑到自己的预算约束,以致陷入欠债境地。有时候消费者对自己的偏好不是很自信 ,或者因为朋友或者亲戚的消费决策而改变自己的消费决策,有时候甚至是因为自己的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即使消费者真的是理性的行为,充分的考虑每天自己所面对的纷繁复杂的价格和选择对他们 来说常常也是不可行的。有关偏好的一些基本假设:第一,完备性假定。 消费者总是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的不同商品的组合。换言之,对于任意两个商品的组合 A 和 B,消费者总是可以做出,而且也只能做出下列三种判断的一种:对的 A 偏好大于 B;或者对 A 的偏好小于 B;或者对 A 和 B 的偏好相同。比如说,面临着两篮水果,其中甲篮里有 3 只苹果 5 只梨,乙篮里有 4 只苹果 4 只梨,消费者应该能够判断:或者甲篮子比乙篮子好,或者说乙篮子比甲篮子好,或者两者不相上下。第二,传递性假定。 传递性也是理性选择必不可少的基本性质,而且,传递性假定比我们想象的要强。一般来讲,人们对微小的差别会不介意。第三,多比少好。在大多数的消费问题里,商品总是越多越好。这就是所谓“越多越好”的原则 ,即在其他状况都一样的条件下,某商品越多,消费者就感到越满意。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均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用公式表示为 dMU(q)/dq<0。例如,在一个人饥饿的时候,吃第一个包子给他带来的效用是很大的。以后,嘴和这个人所吃的包子数量的连续增加,虽然总效用是不断增加的,但是每一个包子所给他带来的效用的增量即边际效用却是递减的。当他吃饱的时候,包子所带来的总效用达到最大值 ,而边际效用则降为 0,如果他还继续吃包子就会感到不适,这意味着包子的边际效用进一步减低为负值相应的总效用也开始减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定律,也就是戈森第一定律。导致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因为人们生理心理作用的影响,商品对人们的刺激 力和重要程度都有所下降的趋势造成的。消费者均衡是指消费者的效用达到最大并维持不变的状态。主要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另一种说法就是,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本文所说的均衡是指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既不想再增加消费,也不想再减少任何商品购买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在基数效用论理论中,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不变的,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 ,那么消费者应该使自己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和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消费者应使得自己花费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最后一元钱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也就是 MU/P=λ,其中 λ 为货币的边际效用。叙述效用论者把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说明消费者的均衡。任何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用一定的收入购买商品时,其目的是为了从中获得尽可能大的消费满足。消费者的偏好决定了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一个消费者的关于任何两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组可以覆盖整个坐标平面;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决定了消费者的预算线,在收入既定和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一个消费者关于两种商品的预算线只能有一条。所有,当一个消费者面临一条既定的预算线和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时,只有既定的预算线和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才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均衡点,也就是满足 MRS12=P1/P2。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均衡的另外两种情况当 MU/P<λ 时,这说明消费者用一元钱购买的第 i 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小于所付出的这一元钱的边际效用。也可以理解为,消费者这个时候所购买的第 i 种商品的数量太多啦,事实上,消费者总 可以把这一元钱用在至少能产生相等的边际效用的其他商品的购买上去的。这样子,理性的消费者就会减少对第 i 种商品的需求,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一直到 MU/P=λ,的条件为止。同样的道理,相反,当 MU/P>λ 的时候,这说明消费者用一块钱购买的第 i 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大于所付出的的这一元钱的边际效用,同样的也可以理解为,消费者对第 i 种商品的消费量是不足的,消费者应该继续增加第 i 种商品的购买量,以获得更多的效用量。如此反复,理性消费者就会增加第 i 种商品的购买量,同样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直到达到 MU/P=λ 的条件为止,效用达到最大化。结束语进入 21 世纪以来,经济学中的一些概念要被借用,例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多个视角、全方位的分析问题有助于认清问题的本质和内涵,但拓展不等于滥用,必须准确把握和应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的理论观点。该观点认为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的变化与相应的消费者心理感受到的满足程度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稳定的关系。当然该理论的合理性是建立在人们的消费行为时符合经济理性人的。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有一个很出名的定理,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长期以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被许多人看成颠扑不破的真理,并被运用于指导实践。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企业、消费者以及政府工作中的应用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参考文献:[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五版.[2]罗伯特·S·平狄克.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七版. [3]刘正斌.经济学 300 年:上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沙勇忠,高海洋.关于信息消费有关的几个理论问题.图书情报工作[5] 韩民春.关于互联网若干问题的微观经济分析.经济问题。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3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