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就业观的变迁

发布时间:2023-06-27 11:06:17浏览次数:71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观的变迁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和谐之要。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叠加影响,复工复产复学一时难以完全做到,虽然国家已采取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举措,如挖掘增加政策性就业岗位,扩大硕士研究生、普通专升本和第二学士学位招生等计划,但主要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甚至破产倒闭的风险。一、认清就业形势,转变求职观念面对新的形势,当今的大学生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不断转变就业观念,以适应国家战略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要。一是精准自身定位。2018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8.1%,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生由过去的“天之骄子”或“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观念都淡出历史舞台。高校培养的目标不再限于精英人才,而更多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建设者和劳动者。作为当今大学生,应转变观念,正确定位。大学毕业生就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应面向基层,到国家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去发展与锻炼自身。将来能成就事业者,必定来自基层锤炼的群体。因此,大学生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到大城市、大机关、高薪企业才算真正就业的观念,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向民营企业、私有企业甚至自主创业方面拓展。二是改变终生就业观念。很多大学生脑海里仍然保留有一种思维,就是一步到位、一职定终生的求职方式。其实在目前僧多粥少的形势下,过去那种一职定终生的情况几乎不会重演,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转变工作单位或更换工作岗位将是一种常态。第一份工作只是开启人生职业生涯的序幕,每个人将根据工作的需要、 自身的发展、环境的要求等将逐步调整自身的职业路径。因此,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先谋生计,再图发展。先在从业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待对社会和行业有了更多更深的体悟后,再找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分步到位,达成自己的职业梦。同时应关注国家和就业目标城市、行业的新就业政策,要用足用好国家稳就业的各项政策。三是注重内涵提升。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看重外在的一些因素,比如注重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地点远近、工作内容轻重、工作环境优劣、工资待遇高低等,把这些外在的职业目标作为求职择业的目标,总想着找到一份轻松、离家近、稳定、待遇高的工作,而忽略了自身能力的提升,况且如今社会上这样的工作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大学生们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内涵和品质,把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经验、心理素质、健康体魄、归属感等方面作为求职的标准,更能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打铁还需自身硬”,内在素质提高了,将来无论换到什么样的岗位,都能轻松的转变角色,胜任新的岗位。二、端正学习态度,锤炼就业本领“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每一个发展时期,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的就业形势亦是如此。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将来要想立足社会,自身能力的提高、知识的积累仍将是我们不竭的学习动力。在大学的这几年,是一个人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学习能力最强、记忆力最好的黄金时间,容不得半点疏忽和浪费,否则老大徒伤悲的悲剧将重复上演。多年来,用人单位除了考量学生的品质外,学习能力也是他们评估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那些勤奋努力、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永远是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那大学生们在大学期间应如何做才能为将来谋得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呢?第一,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危机意识。大学是学习的天堂,这里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电子资源,有知识渊博、言传身教的教师,有和蔼可亲、共同成长的同学。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你就能从中汲取到有用的养分,找到锻炼的舞台。在大学期间,让书本陪伴你奋斗的日日夜夜、让图书馆见证你每天进步成长、让课堂成为你汲取知识营养的殿堂。面对将来的不确定就业,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到未雨绸缪,树立危机意识,以目标为导向不断给自己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第二,扎实专业知识,增强就业技能。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专业是将来就业的敲门砖,是求职谋生的基础,必须努力学好、学懂、学透。如果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那就努力争取调换专业,如果这个实现不了,那就努力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通过自学拓展从中找到谋生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不虚度光阴,真正找到自己发挥和展示才能的方向和领域。第三,涵养多元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学好所学专业的前提下,博学多闻,见多识广,不断提高自身的情商,将大大提升就业的成功率。只会读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已很难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组织管理、团队建设、人际交往、言语表达、文字功底等综合技能都将是立足社会的技能。而大学中的学生社团、学生会、自管会、科研兴趣小组等学生组织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展示才华和学习的平台。同时可利用兼职实习、课外实践、科研助理等实践活动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三、调整就业心态,理性选择岗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在校生规模已达世界第一。而高校毕业生们在就业时那种根深蒂固的精英就业意识仍未彻底改变,总想着自己是高素质人才,理应有体面的工作岗位、较高的职位、高薪的待遇。高校毕业生们应该与时俱进,调整心态,积极适应。第一,量体裁衣、主动求变。现阶段,结构性矛盾带来的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短时难以改变。大学生要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和综合实力制定一个合理的就业目标,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平台。没有最好,适合的就是好的,不随波逐流、不钻牛角尖。就业的起点期望值不要定得太高,不要对薪酬的要求过高,学习积累才是最重要的。任何经验的积累都是从基层做起,在基层学习拥有了足够经验,能胜任更复杂艰巨的工作任务,薪酬自然就会提高了。平时注重克服不足,苦练内功,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用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第二,依“疫”而动,增长本领。在疫情的冲击下,一些行业特别是一些传统行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如住宿旅游、餐饮零售、文化娱乐、交通运输、施工建筑等行业停工停产,而一些行业却崭露头角,迎来快速发展的良机,如在线教育、生鲜快递、远程办公、线上医疗等领域异军突起。高校毕业生不能死守自己专业的“一亩三分地”,要根据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的发展需求,拓宽所学专业的内容和技能,结合未来就业所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就业指导与服务,力争把自己打造成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增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就业的能力,学会从线上海量信息中精准甄别有用信息,以便更好地适应疫情常态化下就业 的变化。第三,看准机会,理性选择。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乡村振兴计划、脱贫攻坚以及城市群建设、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大批毕业生到西部、农村基层、艰苦一线去建功立业。在择业时,除了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外,要充分考虑到自身情况,如个人价值观、性格特点、爱好追求、家庭情况、胜任能力等因素,从实际出发,正确审视就业形势,积极主动找机会,不盲从、不扎堆大城市、热门行业,不只盯着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依情而动,量力而行,做出恰当理性的选择,以积极心态看待职业,避免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职业选择怪圈。毕业生还需要尽快从疫情居家无规律慵懒的状态中振作起来,激发主动求职的精气神,积极投身到各种网络招聘会中,主动适应线上择业、线上就业的新常态。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