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消费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27 10:05:29浏览次数:36
大学生校园消费问题研究消费既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也是一种群体价值倾向的反映。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正呈现多样化,其主流是合理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健康的消费行为,他们的消费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伦理规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合理的消费价值观。一、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伦理缺失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他们在消费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不合理性如今的大学校园是一个开放的小社会,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消费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赶潮流、追时尚的消费现象比较普遍,如购买名牌衣服、使用高档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经常出入酒店请客吃饭的大学生大有人在,有的甚至开上了小汽车出入校园。我们评价大学生的这些消费行为是否合理,应当“根据整个社会的消费指数或消费函数,来确定人们的消费质量和消费费用”,既从经济理性意义上看大学生的这种消费是否合算,同时又从伦理道德上评价其是否合理。如果少数大学生依靠个人兼职、争取奖学金等方式获得相应的消费来源,本无可厚非。但现实不容否认,绝大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主要是家庭供给,而大部分家庭经济来源以工资和务农收入为主。他们的这些高消费行为在消费支出与消费收入上不对等,是一种非经济理性,给家庭增加了较 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不符合中国伦理道德,实际上是伦理价值观的缺失。(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不正当性大学生离开父母进入大学学习生活,第一次真正拥有了自己支配各种费用的权利,开始独自消费理财。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出现无计划、盲目消费的现象。如一些“追星族”们不论男女都穿耳洞、染头发。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说,大学生消费应当根据自我生活的需求、方式、风格以及整个社会普遍认可的正当生活方式来进行。虽然大学生个性化消费日趋明显,符合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张扬的特点,但是其消费行为一旦突破正当消费的底线,就会产生消费的盲目性和不正当性,不利于自我身心健康与个人成长。(三)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不均衡性从消费结构来看,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主要有 4 个方面:一是为了吃、穿、用的生存性消费,二是为了求学求知的发展性消费,三是为了玩乐享受的享受性消费,四是为了捐赠等公益活动的道德性消费。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正处于健壮体魄、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近几年,在高校大量出现的“考公一族”、“考研一族”、“寄托一族”、“考证一族”,许多学生为了自己的未来把财力都花在了求学、求知和择业上,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的消费还是以生存性和发展性消费为主,适当兼顾道德性消费,合理参与享受性消费。但也有部分学生的消费结构比较混乱,为了自己在同学中有“有面子”,不惜借钱购买电脑、手机、CD、MP3 和录音笔等。这种典型的享受性消费,完全是为了填补自己精神上的空虚与无聊。如今在大学校园里,即使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有这种享受性消费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有些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并不允许他们从事享受性的消费,但为了追求时髦,他们不 惜编造出各种理由来向父母要钱,根本不理会其父母是否能承担得起。这些学生的消费行为体现了其消费结构的不均衡性,明显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阻碍了自我成才。二、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缺失的原因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的伦理缺失既有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消费心理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我国已跨人人均 GDP 3 000 美元行列。这既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一个社会矛盾凸显期,尤其是社会、家庭的贫富悬殊拉大,对大学生传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主流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价值观致使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纯粹追求个人需要的满足,把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出现对腐蚀人类心灵的垃圾文化趋之若骛、如醉如痴的消费行为。(二)父母不正确养育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那里受到百般宠爱,因此,家庭的消费支出更多地向子女倾斜,父母对孩子在金钱方面的要求也几乎是有求必应,而很少对子女进行科学的理财教育。这样的养育方式使得许多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基本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对家庭的依赖性一般都极强;上大学后,自然就不懂得如何合理地使用自己的生活费,从而很容易出现不良的消费行为。(三)高校大学生消费教育的缺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缺 位现象。一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指导性不够,与学生人生观、金钱观等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没有充分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消费观念淡化;二是在校园消费文化的建设上不够重视,往往以辅导员、班主任的谈心以及开展一些自立自强、诚信感恩活动等引导和培养学生消费观念,节约型校园建设也多停留在表面等等,没有形成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三、加强消费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消费道德水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从社会消费价值观、家庭伦理观、高等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正确引导,本文主要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探讨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培育。(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学会做人大学生处于学习知识、提高素质、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的重要准备阶段。因此,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学会做人,要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置身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之中去考量,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和社会责任;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以及适合于个性发展的成才发展方向;要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身,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发展目标和生活态度,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上。(二)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校园消费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形成正确消费价值观的重要土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培育作用。一是在学校相关课程中加入一些消费、理财的内容,以指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科学消费,充分发挥好高校课堂育人主阵地的作用。二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渗 透勤劳奉献、艰苦朴素、自立自强、励志感恩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金钱、人生、社会,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积极的消费观念。三是要充分挖掘传统宣传形式、校园网络、学生群体组织、学生社团等阵地的作用,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在这些活动的参与中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四是要规范校园内的消费市场,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消费。(三)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社会生活是育人的大学校,“生活即教育”。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来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教育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必须把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培育与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们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精神和节俭意识,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健康、科学、文明、适度的消费价值观的形成。参考文献〔1〕王艳红.加强当代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对策的探析 EJ3.出国与就业,2009(4):92 95.〔2〕 刘静娴.校园文化建设视野中的大学生消费观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1):172 173.〔3〕 姜双丹.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l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73—74.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3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