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及治疗

发布时间:2023-09-05 09:09:13浏览次数:67
浅谈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及治疗摘要: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是导致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方面与年轻患者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对近几年来 XX(换成你实习的医院名字)医院健康体检、门诊及住院的在 6O 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式进行探讨,以期能对老年高血压的诊治提供参考。关键词:老年;高血压;诊断;治疗1 协同增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目前推荐的药物联合治疗是利尿剂与CCB、ACEI、ARB 的联合;CCB 与 ACEI、ARB 及 β 受体阻滞剂的联合。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选用利尿剂、长效 CCB;合并心力衰竭选用 ACEI/ARB、利尿剂、β 受体阻断剂;合并糖尿病选用 ACEI/ARB、常需加长效 CCB 或小剂量利尿剂;脑血管病常用利尿剂、CCB、ACEI/ARB 等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常用 8 受体阻断剂或长效 CCB;心梗后可用 ACEI 和 β 受体阻断剂。四、结论随着中国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压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总之,高血压对于老年人的危害更大,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死亡的危险显著增高。在老年人群中有效地控制血压可获得与年轻高血压患者一样,甚至更大的益处。长期以来,在临床实践中,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率、控制率均低于普通人群,达标率极低。因此,要不断提高临床医生和患者对老年人降压治疗的关注,使更多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获益。1 参考文献[1] 老年高血压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组老年高血压诊断与治疗 2008 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2).[2] 刘力生,王文.姚崇华代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编撰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局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 年基层版)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 18.[3] 王海燕,潘良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江苏医药杂志,2001,27(4):298.[4] 张 维 忠 . 美 国 和 欧 洲 高 血 压 治 疗 新 指 南 评 析 . 中 华 心 血 管 病 杂 志 ,2003,31(9):650.[5] 郭冀珍.比较 JNC7 和 2003 年欧洲高血压指南看降压药物的联合使用.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3,04.1 1 前 言据统计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达 11.26% ,全国病人数约 9000 万。高血压病人服药率为 24.8% ,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同者只有 5.8% 。病人对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危害知晓率低,个人保护意识差,服药依从性差,是目前制约有效控制血压的主要因素。高血压是危害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和终身病,它将伴随病人一生。高血压病病程长,病情进展程度不一,大部分是良性缓慢过程,但对心、脑、肾是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因此,在诊断治疗中应重视老年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点及特殊机制进行个体化治疗,可有效制止高血压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一、老年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 1999 年 WHO/ISH 高血压防治指南。老年人高血压是年龄在 60 岁以上,血压持续或非同日 3 次以上达到或超过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收缩压(SBP)≥140mmHg(18.6kPa)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12kPa)的高1 血压患者。若收缩压(SBP)≥140mmHg,舒张压(DBP)<90mmHg,则定义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二、老年高血压特点(一)患病率高老年高血压以收缩压增高为主,病情患病率高。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增大。2002 年全国营养查数据显示,我国 6O 岁及以上老年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 49.1%,即约每 2 位老年人中就有一人患高血压。随着年龄老化,老年人动脉顺应性,特别是大动脉的顺应性降低,动脉硬度增高导致的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并且舒张压在 6O 岁之后开始逐渐降低,然而收缩压却随着年龄逐渐升高,脉压增大。(二)血压波动大老年人高血压无论收缩压、舒张压与脉压差均比年青患者有较大的波动,尤其是收缩压。这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血管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反应迟钝对血压波动的调节功能减弱。另外,季节气候变化、疲劳、情绪等因素也会造成血压不稳定。这种血压较大幅度的异常波动其结果对心脏危害更大,更易发1 生心力衰竭,同时也更易发生心脏意外和脑卒中,并影响对患者血压总体水平和治疗效果的估价。(三)体位性低血压在改变体位为直立位的 3 分钟内,收缩压(SBP)下降>20mmHg 或舒张压(DBP)下降>10mmHg,同时伴有低灌注症状如头晕目眩,站立不稳,视力模糊,软弱无力等,严重时会发生大小便失禁、出汗甚至晕厥。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并随年龄、神经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的增加而增多。1/3 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能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老年高血压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与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的功能减弱有关,发生频率随年龄与神经、代谢紊乱而增加这对于选择适宜的降压药和降压治疗时的血压目标具有指导意义。(四)晨峰高血压观象老年晨峰离皿压是指血压从深夜的低谷水平逐渐上升,在凌晨清醒后的一段时间内迅速达到较高水平,这一现象称为晨峰高血压。老年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晨峰高血压现象比较常见。(五)体液成分改变1 周围血浆肾素活性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约半数老年高血压患者是低肾素型,血浆儿茶酚胺常随年龄稍有增加,但 β-受体反应性随年龄与血压升高反而减弱,因此老年人高血压在运动时心率增快以及 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中心率减慢等效应均减弱。血浆醛固酮水平也比中年人显著降低,老年人高血压较年轻人高血压者细胞外容量和血容量也减少。三、老年高血压的治疗(一)治疗目标及原则老年高血压的目标值,JNC7 和 ESC/ESH 2007 指南指出,所有年龄患者的血压目标值都<140/90mmHg;ESC/ESH2007 指南还指出,如果患者能耐受,还可以降得更低。糖尿病、高危/极高危以及脑卒中、冠心病、肾损害等血压应<l30/8OmmHg。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中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目标为收缩压<150mmHg,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老年人降压治疗应当遵循个体化原则,平稳、缓慢,药物的起始剂量要小,逐渐增加剂量,需考虑到老年人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体位性低血压,故需监测不同体位血压,尤其是立位血压,同时需观察有无其他的不良反应。1 (二)非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前或药物治疗同时均需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戒烟、限制饮酒(酒精<20~3Og/d),肥胖者需减轻体重,限制盐的摄入(<6g/d),减少饱和脂肪酸及总脂肪的摄人,多食水果、蔬菜,有规律的有氧体力活动(步行、慢跑),每次半个小时左右,每周 2 次以上。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里平衡,避免情绪波动。(三)药物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理想降压药物应符合以下条件:首先,要平稳、有效;其次,药物安全,不良反应少;第三,服药简单、方便,易于提高依从性。合理选择降压药物不仅有利于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更重要的是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达到预防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目的。1 利尿剂小剂量利尿剂能够降低中风的发生率、减少心血管事件、降低死亡率且费用低廉、不良反应较少,利尿剂可用于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尤其适用1 于合并心力衰竭、水肿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应用大剂量利尿剂显著增加电解质紊乱及糖脂代谢异常的风险,建议高血压伴痛风者禁服利尿剂,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糖尿病慎用。2 钙拮抗剂 (CCB)作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传统用药,具有明显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及扩冠作用,有抗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保护血管内膜,改善心肌血供的作用。其优点是降压过程不减少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对血糖、血脂等代谢无不良影响,特别是长效制剂能与其他降压药物广泛联合使用,使用于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肾病等。除心力衰竭外,钙拮抗剂较少有治疗禁忌症。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适用于伴有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或蛋白尿的老年高血压患者。ACEI 对心率和心排出量无明显影响,不影响代谢,副作用较少。主要剐作用是刺激性干咳、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高血钾症、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禁用。1 4 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ARB)ARB 在治疗对象和禁忌症方面与 ACEI 相同,不仅是 ACEI 不良反应的替换药,更具有自身疗效特点。最大的特点是直接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很少,不引起刺激性干咳,持续治疗依从性高。5 β-受体阻滞剂特别适用于心率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患者,对老年人高血压疗效相对较差。不良反应主要有心动过缓、乏力、四肢发冷。对于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外周血管疾病、心脏传导阻滞应避免使用。老年高血压患者应使用有选择性的 β 受体阻滞剂,长期应用需终止用药时应遵医嘱缓慢停药。6 联合治疗由于高血压的控制率低,单药治疗往往不能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当使用单药常规剂量不能降压达标时,应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是采用多种不同降压机制的药物,降压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更有利于靶器官保护,同时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通常,老年高血压患者常需服用 2 种以上的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可根据老年个体特点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以达到1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20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