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的主要派别和信仰
发布时间:2023-06-07 10:06:43浏览次数:21伊斯兰教的主要派别和信仰一、赛莱菲耶思想渊源赛莱菲耶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一个支派,但受到伊斯兰教一些重要派别的影响,在伊斯兰教思想发展中有自己的思想渊源。在这些伊斯兰派别中有自己明晰的思想理路。伊斯兰信仰是围绕一个真主 、一本经典和一个先知展开的,但是伊斯兰教却分为许多派别,如属于政治派别的哈瓦利及派、什叶派及逊尼派,属于教义学派中的麦阿吉阿派,穆尔太齐赖派、艾什尔里派,属于教法学派中的四大法学派。。伊斯兰教之所以产生如此之多的派别是由于,穆斯林遇到现实问题时对同一本经典、同一个先知产生了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或阐述是从各自的角度出发的。二、赛莱菲耶传播的原因(一)改革开放前发展缓慢的原因在改革开放以前,赛莱菲耶的传播受到其他中国伊斯兰派别的反对,受到了巨大的阻力。发展缓慢。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马得宝一度筹划变卖家产移居麦加,可见赛莱菲耶创立之初的艰难。概括起来,赛莱菲耶在改革开放前发展缓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土耳其政府和流亡约旦的麦加圣族后裔对瓦哈比派的恶意宣传和歪曲。阿布杜拉·瓦哈布纯正伊斯兰的“一神论”主张和沙特阿拉伯半岛纳季德地区沙特家族驱逐土耳其帕夏、统一半岛的愿望相一致,在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进行了一场宗教复兴、民族独立的运动,建立了第一沙特王国。土耳其苏丹看到了瓦哈比运动的威胁,命令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进行镇压,在达 8 年之久的战争后瓦哈比国被消灭,国王阿布杜拉被押往伊斯坦布尔处死,两圣地重新回到土耳其治下,土耳其胜利之后尽量消除瓦哈布运动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编定了多部攻击瓦哈布运动的书籍,向前来朝觐的穆斯林散发。1925 年,阿布杜阿齐兹率军占领麦加,麦加的统治者。谢里夫”圣裔家族流亡约旦,现代沙特王国建立,后来约旦的圣族后裔又编写了很多攻击瓦哈布的小册子,在全世界穆斯林中流传.他们编写的书籍通过朝觐传播到地处远东的中国,使许多阿訇、群众认定瓦哈比派是。外道,这样的宣传在信息不通的过去确实给赛莱菲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阻力。第二、对伊赫瓦尼的修正和对门宦崇拜拱北的坚决反对。在业已形成的伊赫瓦尼中宣传赛莱菲耶有关真主之高(伊斯特瓦),对古兰经节文的字面解释(木特沙比哈),教法体系的由来(麦兹海布)等问题,与伊赫瓦尼对教义的理解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伊赫瓦尼逐渐成以后,反对苏非信仰、门宦崇拜的大旗逐渐转移到赛莱菲耶方面,赛莱菲耶以坚定的信念反对给“认主独一”信仰造成任何危害的因素。第三、传播初期,赛莱菲耶在某些问题上不成熟。表现在对一些宗教礼仪细枝末节的执著和对沙特阿拉伯的某些方面的生搬硬套。这种结果,把沙特阿拉伯的有些民族习惯与伊斯兰宗教制度混为一谈。这导致了宗教上的形式主义,与其他各派相沿已久的某些宗教礼仪相抵触。
(二)改革开放以后快速传播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建成的一些赛莱菲耶清真寺得到了恢复,又有不少新的清真寺建立起来,很多地方有了赛莱菲耶的者麻提。赛莱菲耶发展的速度和分布范围与改革开放前有了明显的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穆斯林朝觐的人数逐年增长。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穆斯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阿交通的改善,以前一生很难去圣地朝觐一次的中国穆斯林,有了很多便利条件朝觐麦加。朝觐的穆斯林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朝觐者在圣地看到中国赛莱菲耶的礼拜方式和麦加人的礼拜方式一样,也看到各国的穆斯林在一些宗教礼仪方面有细微的差别,于是对国内的赛莱菲耶也不另限相看了,也不拘泥于一些细枝末节。还有许多朝觐的阿匐从沙特带回宣传瓦哈比教义的经典。通过一年一度的朝觐 ,两圣地信奉的瓦哈比教义学说对中国穆斯林的宗教信仰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理性认识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对圣地宗教学说的认同感、亲近感、向往感成为赛莱菲耶在中国船迅速传播的主要原因。第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赛莱菲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各派别之问形成了互不干涉、各千各得的惯例。各个清真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笔者在临夏调查期间,在清真寺的板报上常常看到者麻提之间的互请通知,这些通知或是为亡者举行殡礼,或是搬请阿訇,或是经生的毕业典礼等。第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赛莱菲耶自身也变得成熟,不再拘泥于某些宗教礼仪的细枝末节,比如对男子留满头的主张,现在认为可留可不留,且认为剪短为宜。对某些宗教问题也不与人争长论短 ,具体表现在对真主的。伊斯特瓦”等问题上。三、赛莱菲耶的宗教特点(一)信仰主义的三原则赛莱菲耶继承了正统派中自伊本·罕伯勒以来的信仰主义理路,在宗教教义、宗教礼仪、宗教制度方面都以信仰主义为指归,打上了深刻的天启信仰的烙印。受瓦哈比学说的影响,赛莱菲耶强调从《古兰经》和圣训中进行直接的创制,梳理和检验翦三辈以外的后辈学者对信仰的解释是否符合天启的信仰,强调对‘古兰经》中的“木特沙比哈”节文不妄加解释,只信仰其字面意义 。赛莱菲耶在教义,教法等方面坚持以下三个原则:第一、“清静”原则,即不以任何物比拟真主的属性,严格主与物的界限,保持经典的绝对纯洁;第二、“归信”,即不穷究经文字面意思之外的意义,唯真主本知的奥妙哲理,坚信不疑;第三、“交付”,即将字面意义之外的究竟,交付真主,不妄加猜测。(二)礼仪方面宗教礼仪是宗教教义的外在表现。赛莱菲耶传承了正统派的信仰主义路线,直接受到了瓦哈布运
动的影响,是严格的一神论者.在宗教礼仪方面也要求回到先知时代,效法先知时代的麦鸩那公社生活·这种宗教观念带来的礼仪制度方面的回归,势必排除其他文化和其他宗教对伊斯兰的影响。(三)教义方面的特点第一,强调“认主独一”。在伊斯兰信仰学中突出“认主独一”的位置,重新确认“认主独一”为信仰学的核心,恢复先知及圣门弟子时代的原教旨思想。赛莱菲耶受瓦哈比运动的影响,把“认主独一”这一信条空前的突出了,认为这一信条贯穿于整本‘古兰经》,“我确已派遣努哈去教化他的宗族说:‘我对你们确是~个坦率的警告者。除安拉外,你们不要崇拜任何物。我的确怕你们遭受末日的惩罚”“。先知在世时也把“认主独一”视作穆斯林安身立命之本,把“以物配主”视为叛教和不信(库夫勒),“穆阿兹的传述:安拉的使者说:‘仆人为安拉应尽的义务是崇拜他而不以物配他一,“使者说:。我奉命和人们厮杀,直到他们作证:除安拉外,绝无应受崇拜的””,“谁佩戴某物,谁就会依赖它”,“谁以安拉以夕}的起誓,谁确己叛教了,或他确以物配主了。”第二、赛莱菲耶对真主的本质与属性进行了信仰主义的原典型解释。根据信仰主义的“清净”、“归信”、“交付”三原则,赛莱菲耶主张继承前三辈的信仰,完全信仰《古兰经》和“圣训”在这方面的一切陈述,按照“经训”的字面意思去信仰真主的本质与属性。在这方面《古兰经》的第 42 章12 节经文“任何物不似像他,他确是全听的、全观的”成为关于认识真主的信仰主义原典型总则。他们认为这节经文的前半句“任何物不似像他”驳斥了把真主拟人化,防止了认识真主时可能产生的泛神论和偶像崇拜,后半句“他确是全昕的、全观的”驳斥了只承认真主本体而否认真主的某些属性的穆尔太齐赖派(理性派)的观点,他们限制和否认真主的某些属性,认为真主在创造了世界之后,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其控制而以自己的规律运行,世界是自给自足的.对理性派的驳斥,防止宗教的理性化和哲学化,排除哲学对宗教的影响。赛莱菲耶继承了伊斯兰教逊尼派的信仰主义理路。该体系中的学者主张禁止争论真主的种种德性,“穆圣所禁止的,是思索真主的本体”,因为思索真主的本体是理性所不及的,所以只知道真主有本体就够了,至于此外的,睢主白知。非我们理性所能及。包括伊本·罕伯勒、伊本·哈兹姆、伊本·泰米叶在内的大多数学者驳斥这些经院教义学家不亚于他们对苏非主义泛神论的驳斥。他们以极大的宗教热情驳斥这些“理性”的异端,但对经院教义学家们运用的学术概念、术语乃至思想体系却了解甚少。伊历 3 世纪正统派的领袖艾哈迈德·伊本·罕伯勒与穆尔太齐赖派之间的一场辩论就是典型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