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 患者的心理问题

发布时间:2025-01-07 10:01:10浏览次数:20
  患者的心理问题  患者角色、求医行为及其应用  一、患者角色概述:略  二、病人角色的转化行为 特点备注角色行为适应 能冷静客观接受患病的现实,配合治疗,关注自身疾病承认有病,且适应角色行为缺如 否认病情严重或未意识有病,不愿意进入患者角色否认有病+病情加重角色行为冲突 个体在适应患者角色过程中与其病前的各种角色发生心理冲突冲突,不放弃原有角色角色行为减退 进入角色后,因社会角色的原因,使患者角色减退冲击,不重视角色行为强化适应患者角色,但不愿回归日常生活,希望继续享受舒适感和衰弱感小病大化角色行为异常病人因受病痛的挫折和压力,出现悲观、失望、冷漠、拒绝治疗的情况焦虑  患者被诊断患病时否认自己得病,难以进入患者角色的情形称为  A.角色行为强化  B.角色行为冲突  C.角色行为减退  D.角色行为异常  E.角色行为缺如『正确答案』E  女,48 岁,某乡镇企业负责人。5 个月被确诊为乳腺癌并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患者仅休息了 2 个月,便全身心投入了工作,同患病前一样从事日常工作,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对于自己身体的康复情况并不重视,不按要求到医院复查,也不愿再接受任何其他的治疗,该女性角色行为改变类型属于  A.角色行为缺如      B.角色行为强化  C.角色行为异常      D.角色行为减退  E.角色行为冲突 『正确答案』D  男,55 岁,工程师。因膀胱癌入院准备接受手术治疗。在术前准备期间,患者一方面希望尽快恢复健康而配合各种检查和治疗,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主持的工程项目出问题而自行离院回单位开会。这种患者角色的状态属于  A.角色行为强化  B.角色行为异常  C.角色行为适应  D.角色行为缺如  E.角色行为冲突『正确答案』E  患者,男,大学生。因被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而收住院治疗,入院后出现了失眠、哭闹和攻击性行为。患者的这种角色变化属于  A.角色行为减退  B.角色行为强化  C.角色行为缺如  D.角色行为异常  E.角色行为冲突『正确答案』D  三、求医行为——求医的类型  1)主动求医型:不舒服自己来。  2)被动求医型:未成年,意识丧失,老年人等由监护人送来。  3)强制求医型:精神病、传染病强制性治疗。  三、求医行为——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  1.病人对疾患的认知。  2.病人过往的求医经历。  3.病人人格特征(如 A 型性格易忽视症状)。  4.病人的经济能力,是否能承担医疗费用。  5.医保因素和服务态度。  6.社会经济的因素。  四、遵医行为——提高遵医率的方法  医改+反复说明+共同参与治疗方案制定+调动患者主动性+要求患者自我监督+建立奖惩机制  患者的一般心理问题及干预  一、患者心理需要  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患病期间接纳及社会联系和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二、患者的认知活动特征  感知觉异常:患病后更容易关注自身健康,表现为躯体的主观感受性增高,对自己的疾病相关症状异常敏感。  记忆和思维能力受损:判断能力下降,猜疑心理明显。  三、情绪和情感特征  情绪不稳是患病后普遍存在的情绪反应,患者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下降,易激惹。临床上患者情绪问题以焦虑、抑郁、愤怒较为常见。  (一)焦虑:交感神经亢进(心跳快、多汗)。   (二)抑郁:以情绪低落、兴趣和快感缺失、意志活动减少、精力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愤怒:医患纠纷无名火。  四、患者的意志行为特征  1.自我为中心   2.兴趣狭窄   3.依赖性增强   4.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功能   五、患者的个性特征:患病后部分患者的人格可能会变得依赖性增强,自卑、缺乏自尊、乃至孤僻、冷漠等。  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心理活动特征  一、儿童患者的心理  学龄期儿童初入院时有惧怕心理,表现孤僻、胆怯、悲伤、焦虑等。  儿童在患病期间,对父母更加依赖,更渴望父母的呵护,较长时间分离则会造成“分离性焦虑”状态。  二、青少年患者的心理  强烈而不稳定的,有时欢快,有时不愉快或愤怒,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中年患者的心理  属家庭支柱,社会压力大,无暇顾及自己身体,真的难以支撑才就医,住院迫切希望早检查、早治疗、早出院  四、老年患者的心理  对病情估计多较悲观,心理上也突出表现为无价值感和孤独感。有的情感变得幼稚起来,甚至和小孩一样,为不顺心的小事而哭泣,容易生气。  儿童患者住院后常见的心理问题一般不包括  A.分离性焦虑  B.不安全感  C.抑郁心理  D.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E.依赖症『正确答案』C    特殊患者的心理问题   一、不同病期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1.急性期患者的心理特点情绪反应焦虑+恐惧(如心梗濒死感,对医疗设备恐惧)行为反应患者出现行为退化如情感幼稚,哭闹不安不配合治疗等对策 积极有序抢救和治疗,沉重冷静果断救治,尊重理解,安慰鼓励患者  2.慢性期患者的心理特征 心理反应 ·主观感觉异常(感觉异常敏锐) ·情绪反应(否认有病、焦虑、抑郁) ·角色强化 ·药物依赖和抗药心理干预 药物干预+心理治疗+病人教育+放松和锻炼+社团支持  3.康复期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干预心理问题·错误认识:否认伤残+认同延迟(认为康复治疗也是不良刺激而回避)+失能评价(失去机体功能而抑郁失望) ·不良情绪:焦虑+抑郁+愤怒+孤独感 ·不健全人格:敏感多疑+癔症性人格(感情脆弱,情绪不稳定)+偏执性人格+强迫性人格+依赖性人格干预培养积极情绪状态+动员心理代偿功能+纠正错误的认知+康复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运动锻炼可减轻紧张焦虑)+积极社会因素有利患者康复    二、手术患者心理问题及干预 术前心理反应焦虑和躯体反应(心悸、胸闷、睡眠障碍等)术后心理反应术后常见的心理障碍意识障碍、术后精神疾病复发、抑郁状态(如截肢、乳癌切除)、术后仍焦虑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对手术期望不切实际+依从性低+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理问题的干预心理支持与指导良好医患关系,耐心交谈——介绍病情和手术信息——术后反馈,加强社会支持(家属)行为控制 放松训练、分散注意、示范法、催眠暗示、认知行为    三、危重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干预  略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