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发展
发布时间:2023-09-05 09:09:12浏览次数:49浅谈马克思主义发展与科技发展作者:XXX 指导教师:XXX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理论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时代发展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共命运,与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发展相一致。现代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不会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会发展和丰富其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不会过时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是指导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关键词:科技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关系科学技术是历史上一种伟大的革命力量,曾经使马克思主义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是马克主义原理不断丰富、发展的重要源泉。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巨大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创新和发展的机遇。近半个世纪以来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形态的变革,使马克思主义面临许多新的课题,还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与科技发展的历史回顾科学技术和马克思主义是两股最活跃和最有生命力的力量,他们本质上是想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曾经在历史上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丰富和发展。(一)科学技术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重要基础 家庭暴力是一个涉及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多方面学科的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而对于家庭暴力的定义很多且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并且大多是从法律上的定义。19 世纪 40 年代,马克思在总结当时自然科学最新成就及继承前人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是以 19 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正如列宁在论及马克思主义自然科学基础时指出的,“原子的可破性和不可穷尽性 ,物质及其运动的一切形式的可变性,一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支柱。” “自然科学方面的最新发现,如镭、电子、元素转化等[1] [2],……灿烂地证实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极为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把自然科学视为包括哲学知识在内的一切知识的基础。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马克思对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恩格斯对 18 世纪的自然科学,都曾做过深入的研究。在《资本论》及其手稿写作的过程中,马克思不仅研究了科学技术对于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意义,而且还专门研究了数学,写下了著名的《数学手稿》。19 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有了巨大的新发展,科学技术已经走过了以经验分析方式为主导的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入以整理材料为标志的辩证综合的阶段。近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三大发现,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关系和物质统一性。自然科学对辩证法的需要与在自然科学家中占统治地位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了。因此,
马克思、恩格斯先后撰写了《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创立了唯物史观,对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蒸汽技术革命,大力发展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大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在研究资本与劳资关系的过程中,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蒸汽技术革命造成的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出发,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结论,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蒸汽技术革命中度过的。蒸汽技术革命的巨大社会功能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如果那时没有出现蒸汽技术革命,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产业革命,也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蒸汽技术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基础。(二)科学技术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的。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分析资本主义矛盾重要根据的社会化大生产,本身就体现着—定科技水平的社会分工和技术装备,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正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曾经以蒸汽机、电力技术革命促成社会革命为例,深刻指出“机器表现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发的,使一般生产方式发生革命的起点”,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2],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对丰富和发展革命理论的重要作用。回顾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使马克思主义获得突破性的进展。18 世纪 60 年代以来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飞跃。尽管第一次技术革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提高,但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由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形成了社会大生产,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愈益尖锐和明朗化,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创造了客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在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又吸收了当时的科学、文化成果,创立了根本不同于古典学说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崭新的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随着第二次技术革命的逐步深入和扩展,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促进了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使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进一步发展,资本的兼并和集中加剧,资本进入垄断阶段。各国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矛盾日趋尖锐,强化了对殖民地的依赖和争夺,激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终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同时社会主义运动也在第二次技术革命推动之下以磅薄发展之势,在技术先进国家蓬勃兴起,并且在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的薄弱环节俄国首先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主义力量的崛起创造了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从理论变成了现实。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战以后,新技术革命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使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以高速发展,并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进行了自我调整,从而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过程中,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中国共产党人则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改革开放 30 年来,伴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越来越面临着一种双重境遇。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日益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实现中国化;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导致社会意识呈现多元化的态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地位受到极大的冲击,特别是在普通民众中日益被边缘化。“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性研究,理论界已取得很多重大成果,这些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发展,这在学术界是令人瞩目的。但是,在现实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边缘化’的现状却令人担忧。”[3]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这种发展与边缘化并存的状况并非偶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世界环境的深刻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世界性哲学新视野。从外部因素来看,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是中国执政党不能放弃、不能固守传统马克思主义,只能坚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众所周知,从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坚持到最终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苏东剧变特别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正在谋求民族振兴并且因国力的增强而处在国际事务前沿的中国来说,确立世界性眼光是我们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竞争中立足和发展自己的关键。世界性眼光的确立不是凭空想象的,它取决于能否从理论上把握世界和洞悉世界。一方面能够为更好的研究世界经济、世界政治,研究国际各种组织的规则和章程,研究当代西方世界的各种理论和思潮,以及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能够从容应对全球化浪潮带来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冲击与影响,适应在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在实践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转型所带来的巨大变动时,树立起新的民族心态和指导理念。而作为侧重于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最高抽象的哲学,应该肩负起这样的责任。不容忽视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普通大众中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小,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被边缘化,越来越远离了普通大众的生活。这种倾向和现象的深刻原因主要表现为:首先,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利益格局单一的状况。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分、多种分配方式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利益群体和不同的社会阶层。每一个阶层的代言人都在为本阶层的利益呐喊呼吁,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多音齐鸣、众声喧哗的时代。反映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上,就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同时,还存在着其他意识形态,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明显呈现多样化的情况。三、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20 世纪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科学技术有了飞速发展, 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在社会文化方面,特别是西方国家在社会科学研究和哲学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取得了新进展。诸多发展和变化提出的新课题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以说明,它们取得的成就也需要从哲学上加以概括。基于上述状况,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必须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新科技革命更显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个统一的世界观基础上的完整的科学体系,构成这个科学体系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是经过长期历史考验而形成的客观真理,是不会过时的。马克思主义诞生近—个半世纪以来,特别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虽然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出
现了许多新现象,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与批判在今天仍然具有科学陛,并日益显示出强烈的现实眭。马克思主义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非一劳永逸地解答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矛盾和问题,当代资本主义毕竟比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资本主义有较大的变化。我们必须在肯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同时,对社会实践的发展作出新的概括,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这其中包括沟通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国家实际情况相结合所形成的关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策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民族主义国家实际隋况相结合所形成的关于民族民主运动的理论和策略研究等。(二)新科技革命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推力建立在新科技革命基础上的当代世界至少出现三个趋势,导致经济社会文化发生深刻变化。—是经济领域的产业升级与融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促进非发达国家以“加速度”赶超发达国家,增加经济效益,最终缩小甚至弥合贫富差别,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愈益彰显。二是社会领域的变迁与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或将改变既往的斗争方式,或将悄无声息地以新形式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形成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三是文化的交流与嬗变。在科学技术中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人。这—命题不仅表现为是人的智力,而且表现为人的观念。社会主义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以人为本”的‘冶理性”,并体现为管理科学的“先进性”,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创造性”,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萌发出更多的社会主义“因素”,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准备所能利用的“料”。总之,新科技革命成为现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强力推力,实现与社会主义运动的更好结合。(三)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新的生长点。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背后的深层问题,寻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新的生长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的一个重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可能脱离生动的实际生活,不可能成为一种“纯学术”的研究。21 世纪是急剧变迁的时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规律。这对我国的影响也是深刻的、长远的。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不关注这个时代的重大变化和新的历史语境。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从新的实践中进行理论概括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具有本国的特点。必须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紧扣时代的脉搏。必须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四)继续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领域1978 年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冲破过去的精神枷锁和学术禁区,在反映和概括新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以及吸取外国哲学研究某些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开辟出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比如价值哲学、社会哲学、经济哲学、人学等等,成果颇丰。今后,我们应当继续进行这些领域的研究,并再开辟出一些新的研究领域。这是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野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需要。(五)马克思主义必将在全世界取得最后胜利
新科技革命虽然使资本主义具有了一定的弹性,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自我调整,但终究不能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同样,新科技革命虽然使社会主义面临着一系列的新课题和新挑战,但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的优越性却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新科技革命不是使当代资本主义离社会主义更远,而是更近了。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美好社会的理想信念来自于对历史进程的科学分析,也来自于对历史现实的正确解剖。无产阶级在创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中遇到—些挫折和局部失败都是难免的,但它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大趋势和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马克思主义一定会在全世界取得胜利。结束语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能与时俱进,在迎战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的过程中,发展到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阶段,实现了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所以它才能使自己永葆青春。我们应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事业是国际的事业、开放的事业,应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那种毫无偏见的开放精神,研究当代世界的新特点,特别是信息革命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继续批判地吸收当代一切科学文化领域的优秀成果和有益于人类进步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思想,在实践和理论上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向前发展。参考文献[1] 列宁.列宁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 张峰.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N].人民日报,2000.[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 宋晓东:对近三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双重境遇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