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最新考题及答案(4

发布时间:2025-03-11 09:03:57浏览次数:157
一、单项选择题 1、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其标志为()。 A.蒸汽机的发明、纺织机的发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B.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发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C.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发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发明和使用 D.蒸汽机的发明、纺织机的发明、原子能的发明和使用 3、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书是()。 A.《夏小正》 B.《太初历》 C.《大衍历》 D.《授时厉》 4、“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 A.苏轼 B.韩愈 C.柳宗元 D.欧阳修 5、与归纳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是()。 A.综合 B.归类 C.演绎 D.分析 6、因果分析主要分析的是()。 A.事物是什么 B.事物有多少 C.事物为什么 D.考察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A.教书育人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8、《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应当遵循依法、客观公正、()的原则,及时、妥善地处理。 A.教育优先发展 B.育人为本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 1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把()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A.教育优先发展 B.育人为本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 1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把()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帮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A.教育优先发展 B.育人为本 C.改革创薪 D.促进公平 1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把()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A.教育优先发展 B.育人为本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1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把()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 整体素质。 A.教育优先发展 B.育人为本 C.改革创新 D.提高质量 17、中国古代官员普遍好读书,这是一个悠久的良性传统。在古代,官员的读书是()的现象,大凡为官一生,“致仕”(退休)时一般也要“刻部稿”,企盼给后世留下一点()。 依次填入括号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广泛性、流风余韵 B.社会化、前车之鉴 C.持续性、雪泥鸿爪 D.官场化、星星之火 18、不管日益严峻的交通问题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能()到各种交通问题和交通本身一样古老,你就多少会感到()。自从人类开始依靠自身的努力向前发展,这个社会就一直在努力追求运动的意义,社会和技术依据新的需求不断做出()。 依次填入括号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意识、轻松、调整 B.联想、失落、更新 C.认识、欣慰、反应 D.考虑、遗憾、让步 19、毫无疑问.睡眠对于每个人都必不可少,但在一些()情况下,我们需要抛开生物节律的(),长时间 制作精彩纷星的动漫游戏、数字影视、手机报纸、网络出版、有声读物等等,并由此创造出一个个全新的文化产业。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文化的进步包含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B.科技创新使文化创新的潜力变得无穷 C.科技创新大大推进了文化创新的进程 D.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工具和载体 23、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过剩而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以网络为基础的当代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注意力,因此在互联网上如何吸引注意力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网络时代对注意力的经济价值的强调无疑是必需的,但如果忽视了对吸引注意力的道德评价和精神意义,就会导致对注意力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和起码的尊重,以致于会有人利用网络手段的便捷性和隐匿性,通过不实和不良信息去浪费、污染、践踏他人的注意力,这无疑也是一种严重的精神伤害。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 A.呼吁网络时代要善用注意力,珍视其精神和文化价值 B.强调网络时代如何吸引注意力是创造经济价值的关键 C.强调网络时代忽略了对吸引注意力的道德评价 D.呼吁应加强对网络注意力污染和扭曲的管理 24、被称为“雨巷诗人”的现代派诗人是() A.徐志摩 B.戴望舒 C.胡适 D.闻一多 25、十堰:武当山。请你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相似或匹配的词。 A.宜昌:神农架 B.咸宁:九宫山 C.襄阳:古隆中 D.黄陂:木兰山 26、光线:折射:水。请你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相似或匹配的词。 A.绿叶:光合作用:叶绿素 B.水蒸气:凝结:玻璃 C.电脑:计算:数据 D.海洋:洋流:台风 27、每年高考成绩公布期间,社会总要掀起一阵“状元热”和“排名热”。国人热衷于排名的做法,往往会阻碍了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以下哪项不能支持上述观点?() A.“排名热”具有社会需求,有利于促进竞争 B.排名就是固化,容易滋生固步自封情绪,而创新排斥各种排名 C.过分支持一次考试的赢者,容易形成不宽容失败者的氛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D.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高考只是评价人才的一种标准 28、文化是活的生命。持久的生命力有赖于其影响力,而社会大众的喜爱是构成影响力的前提条件。由此可以推出()。 A.受到大众喜爱的文化就会有影响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B.不受大众喜爱的文化就没有持久的生命力 C.文化没有影响力就不会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 D.只有具备了持久的生命力,才可能会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 29、(),法国人攻克巴士底狱,揭开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A.1789 年 7 月 12 日 B.1789 年 7 月 14 日 C.1789 年 7 月 16 日 D.1789 年 l2 月 12 日 30、下列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武汉会战②淞沪会战③徐州会战④太原会战⑤枣庄会战 A.②④③①⑤ B.②③④①⑤ C.③②①④⑤ D.③②⑤④① 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用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 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请以“宽容”、“仁爱”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题目自拟,字数不得少于 800 字;(2)文章论点鲜明,有说服力;(3)文章富有逻辑效果;(4)文章论据充分,论证方法得当。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把学生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C【解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其标志为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发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发明和使用。 3、B【解析】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书是《太初历》。公元前 l04 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公元前 104 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 365.2502 日,一月等于 29.53086 日;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太初历》还根据天象实测和多年来史官的记录,得出一百三十五个月的日食周期。《太初历》不仅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它问世以后,一共行用了一百八十九年。 4、B【解析】“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他与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5、C【解析】与归纳思维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是演绎。6、C【解析】因果分析主要分析的是事物为什么。 7、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 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14、C【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5、D【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16、D【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规定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17、C【解析】分析可知,题干主要说的是官员退休时一般会写些东西留给后人,并未涉及到“好的风尚”或“教训”等内容,可以排除 A、B 两项。根据题干说的“为官一生”、“退休”等可知此处填“持续性”要更恰当。故本题答案为 C。 18、A【解析】句中说的是交通问题由来已久,了解到这一点,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便不会那么紧张,据此排除与此意明显相悖的 8、D 项。第三空中“调整”所含的主动改变的态度较“反应”更符合句意。本题选 A。 19、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第三空内容是对“头悬梁,锥刺股”这种行为的描述。得不偿失:指得到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强人所难:指勉强别人做不愿做或难做的事。矫揉造作:形容装腔作势,故意做作。触目惊心:指看到某种严重情况引起的内心震动。结合词义和语境可知,“触目惊心”最恰当。且第一空的“极端”和第二空的“束缚”也符合句意。故正确答案为 D。 20、C【解析】前两空为逆对应关系,“致力”于“表面繁荣、豪华的发展模式”,就不可能“注重”“对百姓的服务功能”,故排除 D 项。A 项“轻视”与 8 项“漠视”表示主观上对“百姓功能服务”的漠然与看不起,不符合政府的职能,而“忽视”则表示疏忽大意,倾向于工作中存在的失误,符合句意,且“忽视”也与第一空的“热衷”形成逆对应关系,故答案选 C。 21、A【解析】文段主要讲述了为什么在法国不被认可的《茶花女》,在中国却能流行,最后一句点名 原因一一生逢其时,即有一定社会背景。故答案为 A。本题也可通过主题快速排除。文段一直围绕《茶花女》这一主题来论述,而选项中只有 A 项有主题词《茶花女》,故为正确答案。 22、D【解析】根据文段中的“同时”可知,前后两部分内容为并列关系。前一部分说明科技的创新使文化产品的二、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案例中的陈小军老师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违反教师行为规范要 求教师“关爱学生”以及“教书育人”的规定。 (2)教师应当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教师应当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4)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2、【答案要点】(1)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不得开除学生;适龄儿童少年因为身体状况需要休学,要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案例中某初三学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学校应当依法保护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包括“劝退”的方式,来侵犯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另外,今后如果因为学生学习差就将学生“劝退”,也不符合“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第五条)“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第三十五条)、以及使学生“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条)等法律规定。关于材料中学生,有课堂自律差且干扰其他学生的行为,依据法律的规定,学校、教师首先应当批评教育,对学生负有教育的义务,不能简单地将学生推出校门,更不能随意劝退、开除学生。如果学生屡教不改,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秩序,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将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转送入专门的学校,继续接受义务教育,并接受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3、(设计、制作课件)教案设计展示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4.课文中还能从哪儿看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教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嚎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 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嚎浪吼) 5.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2)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三、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1)加强指导。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塘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2)激发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鼓励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3)充分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容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塘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复述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写作题 中华民族的教育前辈孔夫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我想与其接纳善言,包容异己,以海一样的胸怀待人处事不无关系。作为新时代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我们更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大海一样的胸怀包容(但不纵容)我们的学生,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己的事业中做出辉煌的业绩,无愧于伟大的时代和人民。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