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的研究对象与基本方法
发布时间:2023-05-28 11:05:16浏览次数:21博弈论的研究对象与基本方法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使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博弈论最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冯·诺依曼在年提出来的,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于年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被公认为是博弈论诞生的标志,是关于纯粹竞争的理论。之后,纳什证明了在这一类的竞争中,在很广泛的条件下是有稳定解存在的,只要是参与者的行为确定下来,竞争者就可以选择出最佳的策略。一、博弈论的基本含义博弈论可定义为:一些个人、一些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博弈论要回答的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在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双方所采取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之间的均衡问题。其核心问题是:决策主体的一方行动后,参与博弈的其他人将会采取什么行动?参与者为取得最佳效果应采取怎样的对策?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 )参与人:博弈中决策主体,他的目的是通过选择行动(或战略)以最大化自己的支付(效用)水平。即博弈过程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的个人和组织。(2)行动:参与人在博弈的某个时点的决策变量。与行动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行动的顺序,行动顺序往往决定博弈的结果。博弈的顺序,是指博弈参加者做出策略选择的先后。(3)信息:参与人有关博弈的知识。即博弈者所掌握的对选择策略有帮助的情报资料。(4)战略:参与人在给定信息集下的行动规则。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战略与行动不同。(5)支付:特定的战略
组合下参与人确定的效用水平,或期望效用水平。(6)结果:博弈分析者所感兴趣的所有东西,如均衡战略组合、均衡行动组合、均衡支付组合等。(7)均衡: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合。二、博弈论的研究对象博弈论可分为合作博弈理论和非合作博弈理论。前者主要强调的是团体理性;而后者主要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择策略使得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强调的是个人理性。目前经济学家谈的博弈论主要指的是非合作博弈,也就是各方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最后达到力量均衡。一般的博弈问题最少由三个要素构成:参与人、策略、支付等的集合,即策略集合以及每一个参与人所做的选择和赢得集合。其中所谓赢得是指如果一个特定的策略被选择,每一个参与人所得到的效用。所有的博弈问题都会遇到这三个要素,行动和信息是博弈的“积木”,参与人、行动和结果称为“博弈规则”。博弈分析的目的就是使用博弈规则预测均衡。三、纳什均衡博弈及其均衡纳什均衡可以描述为:如果一个博弈存在一个战略组合,任何参与人要改变这一战略组合都可能导致降低自身的效用水平(或只能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因而任何参与人都没有积极去改变这一战略组合,这一战略组合称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由于“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均衡,在现实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情况普遍。“纳什均衡”是对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特恩的合作博弈理论的重大发展,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纳什提
出的著名纳什均衡概念在非合作博弈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后续的研究者对博弈论的贡献,都建立在这一概念之上。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纳什均衡博弈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很多。它不仅作为一种数学理论,可以用于经济学等领域;而且还间接地影响某些方面。各国对博弈论的研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博弈论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则是博弈论的哲学思维方式推动了人类思维模式的向前发展。纳什均衡博弈论关注个体行为的合理性。不可忽视的是,博弈论描绘出困境,却难以解决困境。纳什均衡博弈论也不能从根本上保护博弈各方的利益,博弈不能带来共赢,却可能造成共输。四、博弈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博弈论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尤其是其著名的“囚徒的两难选择”。在“囚徒的两难选择”中,“囚徒困境”的每一方在选择策略时都没有“共谋”,他们只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利或任何其他对手的利益。也就是说,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大利益。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他们两人都是在坦白与抵赖策略上首先想到自己,这样他们必然要服长的刑期。只有当他们都首先替对方着想时,或者相互合谋时,才可以得到最短时间的监禁结果。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正如上面两个囚徒所遇情形一样,没能真正实现自身的最佳利益,甚至是损人不利己。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社会、政治、国防 、
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如,现在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商品价格大战、家用电器大战、服装大战等等。按照纳什均衡博弈论的观点,各厂家价格大战的结局也是一个“纳什均衡”,而且价格战的结果是谁都没钱赚。因为博弈双方的利润正好是零。竞争的结果是稳定的,即是一个“纳什均衡”。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是有利的,但对厂商而言是灾难性的。所以,价格战对厂商而言意味着自杀。事实上,完全竞争的均衡就是“纳什均衡”或“非合作博弈均衡”。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厂商或消费者都是按照所有的别人已定的价格来进行决策。在这种均衡中,每一企业要使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要使效用最大化,结果导致了零利润,也就是说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非合作行为导致了社会所期望的经济效率状态。如果厂商采取合作行动并决定转向垄断价格,那么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遭到破坏。再如,拾金不昧,遗失人与拾得人的心态其实就像这两个囚徒。前者希望失而复得,后者想占为己有,博弈的结果通常就是遗失物被拾得人侵占。那么通过怎样的渠道,才能在遗失人与拾得人之间建立合作的基础,使他们一定程度上能够站在对方的视角考虑问题,从而走出囚徒困境,最大化地实现双方的利益。对拾得人施加法律与道德上的义务是必要的,但这显然还不够,因为单纯让拾得人承担归还义务缺乏考虑对方利益的动因,而如果法律要求遗失人给付一定的酬金,使拾得人获得收益并且可以免除被谴责与惩罚的风险,那么拾得人就会因为自己合法的利益欲求而更为积极地考虑遗失人的利益。于是,遗失人与拾得人就可以真正站在互利合作的立场去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实现我们所期待的拾金不昧的博弈结果。道德准则要求人们不要唯利是图,但却从不反对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
正当行为获取收益。而客观上,正当的逐利心态构成了人们正常与主要的行为动机,当我们试图通过法律或者道德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时,必须正视这种心态在各种博弈过程的深刻影响与具体作用。另如,著名的智猪故事则揭示了市场竞争中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当企业在一个市场中定位在“大猪”时,应当选择“主动出击”,这是“优势策略”;当定位在“小猪”时,应当选择“耐心等待”,这也是“优势策略”。一个理性的企业,应像智猪一样,选择“优势策略”。企业应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不同的领域,做出定位,要做一只“智猪”。企业正是借助于这一过程,才能发展和壮大起来。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博弈论对人类贡献很大,在现实中应用也很多。纳什均衡博弈论在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对一些原理构成了挑战。亚当·斯密是西方经济学的创始人,早在年以前就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他认为:“他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快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 ......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通过追求(个人的)自身利益,他常常会比其实际上想做的那样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 ,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但“纳什均衡”的提出让我们看到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著名的囚徒困境中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纳什均衡”让人类明白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但它必须符合这样的规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待你的方式来对待别人,但只有他们也必须按同样方式行事才可以。参考文献:〔1〕李醒民.科学的精神与价值[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331.
〔2〕王元化.九十年代反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42.〔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2012.139.